【正見網2010年10月31日】
廣東有一條大江,叫做韓江。水流從福建省一路奔騰到本地潮州一帶,因環境地形的影響,水勢更是洶湧湍急,因此,要在這裡造橋是十分困難的。但鄉下人到城裡,必須要經過這條大江。所以,這條橋又不得不建。
大概在一千多年前吧,也就是唐朝時期,這裡的人,就想到要建造一座橋。起初是用木材架起來,但不到一年,就被漲大潮時的江水,衝散到遠遠的地方去了。
他們想盡辦法:用上好的磚、灰、石混合建造兩岸地基,可這些費盡工匠心機的智慧結晶,完全不管用,一投下去,馬上就被急流迅速帶走;任你挖空心思,把如山一般高的磚瓦石塊統統丟下堆積,也是不見蹤影,連一個小土堆亦不見浮出水面,可見水流是多麼湍急,而且深不可測呀!
恰巧在這時候,來了一個姓韓名湘子的仙人──八仙之一,因為他的叔父韓文公(即韓愈,死後諡文,世稱韓文公)被朝廷貶來這兒作官,所以這位仙人(論輩分,是韓愈的侄孫)就暗中跟隨保護他。
韓仙來到這裡,看見這條橋無法建築,心中十分憐憫這些無助的百姓,於是大展身手,使用法力神通,把東邊的土堆做了起來,但西邊的土堆沒時間做了,因為他的叔父有特別緊急的事情,要到別處去了,所以不得不放棄造橋的事,暗中跟蹤著他叔父走了。
後來,他沒有再來,百姓們繼續他未完的工作,但終究沒有成功,所以這條橋就這樣暫時停頓了。
一直到宋朝的時候,來了一位修佛的廣濟和尚,看見這條橋只完成一半,還有一半沒有起工,所以就繼續韓湘子的未竟之志,如此才把西邊的土堆做好。但是連接兩岸中間的幾個土堆,憑你施展多大的佛法本事,總是不成功,如今就用一些大的船隻聯結起來,替代接駁,俗語叫做「梭船」。這些「梭船」一共十八艘。而那些土堆架起石子做的路(現在叫「引道」),隨著岸邊地勢的起伏,一共呈現出二十四個高低,俗語稱作二十四「舟」。
現在東邊的橋,叫做湘子橋。西邊就稱作廣濟橋。但一般統叫做「湘子橋」。
(事據西元1933年《北大民俗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