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健康成長(三):身體力行 引導立志

金蓮


【正見網2010年11月06日】

身體力行 引導立志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閒。

這是北宋詩人張耒(1054―1114)寫的七言詩。張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之一。張耒少年時,就學於蘇軾,頗得東坡居士的賞識。他的一生,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個朝代,歷任秘書省正字、著作郎、史館檢校、起居舍人等官職。他為人正直爽朗,做官廉潔開明,而且還寫了不少反映民眾疾苦的詩篇。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為了教育兒子,以賣燒餅的鄰居為榜樣,專門寫下了這首誠兒詩。

張耒的鄰居以靠賣燒餅為生。張耒長期觀察賣餅翁的貧苦生活:賣餅翁每天五更起床,天還沒亮就沿街叫賣,不管夏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他從不間斷。詩人有「哀哉天地間,生民常苦辛」(《糶官粟有感》)的憫農意識,同情下層民眾,久之賣餅翁的艱辛就深深的感動了他。他從賣餅翁身上受到啟發:不論干什麼行業,只要立志追求,不懈努力,最終都會成功。張耒寫下這首誠兒詩,其目的是為了教育兒子,學習賣餅翁不畏艱難的品質,堅定自己的志向,並為之奮鬥終身。

這首詩用今天的白話來說,其意為:月亮已經西下,城牆上積滿了如雪的冰霜,此時五更剛過天還未明。這時,賣餅翁手捧托盤走出家門,沿街叫賣燒餅;但由於時間太早,街上還沒有行人。刺骨的寒風像利箭一般,吹打著賣餅翁和他的燒餅。儘管身體衣薄寒冷,他擔心的倒不是自己,而是怕寒風吹涼了燒餅,餅子涼了不好賣出去。天下行業眾多,行行都可以干出一番事業,有志男兒,不管自己從事的職業是高貴還是卑賤,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決不能遊手好閒、貪圖享樂。

「志」是指人未來追求的抱負和志向。「立志」是指人立下實現目標的意願或決心。立志是事業成功的基礎,也是道德昇華的開始。孩子處於青少年時期,可塑性很強,作為父母,此時應抓住最佳教育時期,幫助孩子明辨事理,鍛鍊意志,增長才幹,樹立志向,這對子女將來的成人成才都具有重大意義。激勵孩子確立志向,方法多種多樣,可取諸人物,可取諸事件,可取諸家庭,可取諸社會。就以人物來說,其對像也豐富多彩,可以是古人,可以是今人,可以是英雄,可以是平民,可以是他人,可以是自己,等等等等。不過,孩子整天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可能對孩子的立志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我們最注重的是父母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不但眼下要做好,還要把那些過去的事給孩子講好。我就願意把那些過去的事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從這些故事中得到啟迪。

由於出身於富農家庭,頭上頂著「地富子女」的緊箍咒,我的童年籠罩在一片黑暗而令人窒息的陰霾中。讀小學時,我成績非常優秀,經常排名全班第一。不論德育、智育、體育我都很突出,但就是不能當班幹部。我滿眼迷惘,滿肚子涌動著憤懣:「難道真的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嗎」?小小年紀,一想到這些,我渾身戰慄,仿佛鋪天蓋地的狂風暴雨向我襲來,一隻沾滿鮮血的惡狼,張開血盆大口,要把我和我的理想吞噬。尤其是在做遊戲時,那些出生於「紅五類」的同學總會帶著幾分傲慢的口氣說:「讓地富子女當壞蛋、當特務!」我幼小的心靈上深深的烙上了「唯成份論」的傷痕。

小學畢業後,就被迫回家務農。看著校園裡那些歡蹦亂跳、驕傲自豪的同學們,站在校門外的我既羨慕得很,又慚愧至極,有如失群的孤雁。我呼喚蒼天,蒼天不應;拷問大地,大地垂淚。我心傷悲,我心流血!

生產隊的活永遠也干不完,人民公社的飯永遠也吃不飽。我年方十三便躋進了這飢餓的人群中,與農民爺爺、奶奶、伯伯、阿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隊裡「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兩年後,父母實在不忍讓小小年紀的我吃這般苦,便八方求人,想讓我上初中讀書。於是,母親為我能上學磕頭作揖,求人幫忙。生產隊長、大隊幹部、公社領導哪家的門檻,她沒有踏破?無盡的冷眼、嘲諷,她只有吞進肚裡……停學兩年後,母親最終還是給我求得了進入初中學校學習的機會。

初中讀完後,當然的就只有回到隊裡勞動。跟著父輩們,我學會了干人民公社的所有農活。由於希望未滅,「雄心」不死,心裡總想到將來還有出頭的那一天。我十分喜歡讀書,再窮也要存錢買書,再累也要抽時間看書,經常學到深夜。青燈如豆,伴我遨遊古今中外,人世滄桑。燈光閃爍、跳蕩,在我心中燃起了光明,燃起了希望。它把我帶進了「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歲月:始皇焚書坑儒,陳勝揭竿起事,劉邦斬蛇起義,張良圯橋進履,韓信胯下受辱,肖何月下追韓信……書的誘惑讓我身臨其境,忘了時間,忘了自己。有好幾次,晨曦初露,我荷鋤上山,引得同耕者捧腹大笑。原來,我夜讀,前額頭髮被燈火燒焦一大片。我只得回家拿剪刀把燒焦的頭髮剪掉。讀書,使我擴大了視野,心靈獲得養育和富足,趕走了人民公社煉獄般的勞作帶來的苦悶和貧窮。越讀,我讀書的慾望越大。在地裡勞動,我的一顆心早已飛向了浩瀚無垠的書海,總是希望早點幹完活,早點天黑,早點回家,早點捧上書本。

殊不知,正當我沉迷於書中之時,卻遭遇一場「黃色書籍」風波。那是1975年一個初春的深夜,我正在半明半暗的煤油燈下看書的時候,大哥怒氣沖沖地闖進屋來,一口氣吹滅了燈,然後脫口一句:「人家在說你看黃色書籍!」「看黃色書籍!」這可了不得,當時「文革」浩劫,邪惡橫行,倒行逆施,借批判封、資、修,大搞內部傾軋鬼把戲,全國上下一團糟。什麼叫封、資、修啊,農民兄弟沒有那麼高的鑑別能力,只把那些出版時間較長,顏色變黃的書統統稱為「黃色書籍」。其實,我潛心研讀的正是一本現代人編寫的史書,書是繁體字,豎排本,顏色稍微發黃,難怪他們把它叫作「黃色書籍」了。歷經「黃色書籍」風波,壞事變好事,農民兄弟、大伯、大媽們非但沒有責難我,反而他們認為我是一個「知書識理」的青年,我被大多數人理解了,接受了。

我還要上學讀書,如大旱之望雲霓。好容易熬到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廢棄的學校考試製度得到恢復,全國大中專學校統一考試招收新生。我通過考試,再次獲得了進校學習的機會。

曾記得,變推薦升學為招生考試,這一消息傳到我們那偏僻的鄉村時,真令人不敢置信。我得悉,興奮了幾天幾夜,下定決心不論成敗,都要去試一試,我去報了名。由於是初次變化,總有人老是抱著老皇曆不放:「他娃子要是讀成了書,我在手心裡煎魚給他吃!」臨考前三天,我向生產隊長請假,隊長說:「你就不要幻想了,死了這條心吧!」這也難怪他們,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人人爭當「革命派」,堅決與「黑五類」劃清界限,把地富子女也劃歸另類,他們斷定戴著「地富子女」緊箍咒的我「讀不成書」並不奇怪。我可不信這一套,鐵定報考決心,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考上,要張開大嘴嘗一嘗別人「手心裡煎的魚」。

其實要去上中專談何容易。那時我家境貧窮,家裡連一支好用的鋼筆也沒有,臨考的頭天晚上我才去同鄉好友家裡借上一支。時逢隆冬,考場距家有十多裡地,經濟條件好的其他考生,頭天早已到鎮上住宿去了。我家裡實在窮呀,連籌集一夜住宿費也困難,即使能借到這筆錢,也捨不得花。我第二天起個大早冒著嚴寒跌跌撞撞奔赴考場。

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從我的執著、勤奮,我的日日夜夜苦讀裡獲得千鈞之力,砸碎頭上的緊箍咒,改變「地富子女」的命運,踏上了又一個新的征程。一份令人激動的錄取通知書終於送到了我的手中,隊長所說的「幻想」不是變成現實了嗎?手裡捧著通知書,我多想立即找那位聲言「手心裡煎魚」的人討魚吃,媽媽忙阻止說:「算了吧,孩子,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難為人家了。」我聽從了媽媽的話。1978年3月,我背著行囊,離開偏僻鄉村,大步跨進了學校大門。

我的求學之路曲曲折折,人生旅程起起伏伏。我從一個淳樸的鄉下農民,而且是一個受冷眼、被欺壓的農民,慢慢的走上了從事新聞宣傳、企業管理等工作的路。孩子們從我講給他們的親身經歷中,既感受到社會風雲之變幻沒測,民眾生存之艱辛困厄,又體悟到「窮且志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深刻道理,這對他們的立志是有一定幫助的。在這裡,我想把兒子的一段個人表述的話摘錄一點與大家分享:

「我是一個勇於攀登的人,從小學到初中,每一階段我都以優異成績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高中畢業在即,我想我一定會勝出。我時常能以一個優秀中學生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注重全面發展,不斷提高素質,中學階段已6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

我酷愛讀書,閱讀廣泛。雖然現在學的是理科,但我從未偏廢過文史哲。從《莊子》到《西方哲學》,從《左傳》(選)到《史記》(選),從《詩經》到《人間詞話》,從《三海經》到《世說新語》,古今中外不少大家名著都有所涉獵,這為我的寫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尤好獨立思考,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用我們化學老師的話說,那就是『具有很強的求異思維能力』。雖然在探索中難免遭遇失敗和挫折,但其影響卻是深厚的。我的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學科一直優秀,這些都與自己長期來養成的求異思維能力分不開。

……

我的理想是能在一所學術氣氛濃厚的大學裡一邊授課,一邊搞科研,因為我喜歡那些平靜而有深度的工作。我最大的願望是能為中國摘取諾貝爾獎作些貢獻。另外,我國在新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上也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希望自己將來能在這些方面有所建樹。」

從這段自述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志向,看到了孩子的光亮處,也能推知孩子未來發展一二。在這物慾橫流、金錢萬能的社會裡,孩子沒有去追求高官厚祿,沒有去仰慕富甲一方,而是選擇了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平靜而淡泊的教師職業。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但他沒有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個人的得失上,而是想到為國家和社會作奉獻,定位於「為中國摘取諾貝爾獎作些貢獻」,定位在新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上有所建樹。這很使父母欣慰。

作為當今時代的父母,我們要重視孩子的立志,要多加引導,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是「幫助」而不是「代替」),使之建立起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庭的責任感。李老師在《轉法輪》第二講中說:「常人社會的大洪流、大染缸的污染,人們認為是對的事情,其實很多都是錯的。人不都想自己過好日子嗎?想過好日子,可能就要損害別人的利益,可能就助長人的自私心理,可能就占有別人的利益,欺負別人,傷害別人。為了個人的利益,就在常人中去爭去鬥,這不和宇宙的特性相反了嗎?所以人認為對的東西,它並不一定是對的。對小孩教育的時候,大人往往為了他將來在常人社會中能有立足之地,從小就教育『你要學尖一點』。『尖』在我們這個宇宙中看就已經是錯的了,因為我們講隨其自然,對個人利益要看的淡。他這麼尖,就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誰欺負了你,你找他老師,找他家長』,『看到錢你要撿』,就這樣教育他。從小到大這個小孩接受的東西多了,慢慢的他在常人社會中自私心理越來越大,他就會占便宜,他就會損德。」作為家長,如果還在教育子女上犯迷糊,不是應該從李老師的這段講法中得到啟迪嗎?

(待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