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無濟於事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02月01日】

【原文】

若夫馮京、王?同列預政,皆依違自固,不扶顛危。雖心悟其非而無所救正,己之進退又[宋・劉摯〈論分析助役〉(據《宋文鑒・卷五七》引)]

【註解】

(1)台諫官:專司諫諍之職的官吏。
(2)罷免:罷黜、免官。

【故事闡述】

「無濟於事」原作「無補於事」。北宋時,宰相王安石變法維新,想要改革政治。在他實行的許多新法中,有一項免役法,是用貧富為標準,將百姓分為五等,按等級向政府繳納「免役錢」,可以免服差役。而本來不用服差役的,像是權貴階級、只有獨子或女人的人家和僧侶等,則須繳納「助役錢」,政府可以用這些錢來募兵。當時的大臣劉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並針對這項免役法寫了一篇文章給皇上。他認為這樣的措施簡直跟斂財沒有兩樣,人民生活已經夠辛苦了,負擔也很重了,還要繳納這種錢。他央請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因為近來常有官員因為進諫而遭到革職,他便問皇帝:「難道這些人的話真的一點幫助都沒有嗎?」原文的「無補於事」可能就是「無濟於事」這句成語所本,指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

【討論】

(1)王安石的新法中,「免役法」的內容為何?
(2)文章中提到什麼樣的人不用服差役,須繳納「助役錢」?

【造句練習】

例:今天的會議大家各說各話,對於問題的解決無濟於事。
例:事情既然已成定局,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了。

【相似成語】

杯水車薪、於事無補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無濟於事>()>()>()>()>()

參考答案:

無濟於事>(事半功倍)>(倍道兼行)>(行將就木)>(木已成舟)>(舟中敵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