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義無反顧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02月05日】

【原文】

夫邊郡(1)之士,聞烽舉燧燔(2),皆攝弓(3)而馳,荷兵(4)而走,流汗相屬(5),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6),人懷怒心,如報私讎(7)。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8),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9)〉

(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引)

【註解】

(1)邊郡:在邊境附近的郡邑。
(2)烽舉燧燔:烽煙點燃起來,即戰爭。烽、燧為古代邊防警報的兩種信號。燔,音凡,焚燒。
(3)攝弓:張弓搭矢待射。
(4)荷兵:扛著兵器。荷,音賀,用肩膀扛著。
(5)相屬:連續不斷。
(6)計不旋踵:決意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7)私讎:自己的私仇。讎,音愁,通「仇」,仇怨。
(8)編列之民:名字編入戶籍的人民。
(9)檄:音昔,古代官府用於徵召或聲討文書。

【故事闡述】

司馬相如,漢朝蜀郡成都人,因作〈子虛賦〉獲得漢武帝賞識,後來又作〈上林賦〉進獻給武帝,武帝即任命司馬相如為郎官。

司馬相如擔任郎官數年。一次,漢武帝派遣唐蒙開通夜郎及其西面的fk中。但唐蒙徵調募集的人力過多,又用戰時法規殺了大帥,造成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漢武帝聽到這種情況,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發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訴巴、蜀百姓,唐蒙所作所為並非皇上的本意。

檄文中提到,那邊境郡縣的士兵,聽到烽火高舉、燧煙點燃的消息,都張弓搭矢待射,騎馬疾奔,準備進擊;扛著兵器,奔向戰場;人人汗流浹背,唯恐落後。即便身觸利刃,冒著被流箭射中的危險,也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絕不退縮。人人懷著憤怒的心情,就如同報私仇一樣。

他們難道是樂意死而厭惡活,不是編入戶籍的人,就和巴、蜀人民不是同一個君主嗎?而是他們計劃、思慮周密深遠,一心想著國家的危難,想要竭盡全力去履行臣民的義務罷了!

後來,這篇文告中的「義不反顧」演變為「義無反顧」這句成語,指本著正義,一往直前,絕不退縮。

【討論】

(1)為什麼唐蒙讓巴、蜀百姓感到驚恐?
(2)漢武帝派司馬相如去巴、蜀做哪兩件事?

【造句練習】

例:當國家有難時,人民都應當義無反顧的從軍,保衛國家。
例:警察是人民保姆,打擊犯罪應義無反顧,也是職責所在。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義無反顧→顧( )大局→侷促( )安→安身( )命→命( )如此→此( )此刻

參考答案∶

義無反顧→顧(全)大局→侷促(不)安→安身(立)命→命(該)如此→此(時)此刻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