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志同道合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02月25日】

【原文】

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虞舜(1)、太公行耦(2),許由(3)、伯夷(4)操違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何則?道有精粗(5),志有清濁也。許由,皇者之輔也,生於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粗,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漢・王充《論衡・逢遇》)

【註解】

(1)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
(2)行耦:作為相同。耦,音同「偶」。
(3)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上古之高士,陽城槐裡人。據傳帝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於箕山;堯又欲官之,由謂其言污耳,乃洗耳於潁水之濱。
(4)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遂餓死。
(5)精粗:精細或粗糙。粗,音同「粗」。

【故事闡述】

《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不同,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討論】

(1)《論衡》是漢代何人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明什麼?
(2)文章中舉了哪些人作為例子?

【造句練習】

例:他們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感情深厚。

【相似成語】

情投意合、意氣相投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志同道合>()>()>()>()>()

參考答案:

志同道合>(合浦珠還)>(還我河山)>(山窮水盡)>(盡忠報國)>(國色天香)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