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唐且不辱使命(《戰國策》)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2月13日】

【白話試譯】

秦王派使者來對安陵君大咧咧的說:「我們大王願意拿五百裡的土地來交換安陵這一彈丸小國,安陵君您可同意吧!」安陵君答道:「承蒙大王賜恩,以大換小,是好條件;不過,安陵這地方是承繼先王的國土,我希望能永遠守住它,不敢和人交換!」秦王聽了,很不是味兒。因此安陵君便派唐且到秦國去交涉。

秦王對唐且說:「我拿五百裡的土地和安陵交換,安陵君不肯順從我,這是為何?秦國把韓魏兩國都消滅了,安陵君只有區區五十裡的土地,居然能夠保全完好,就是因為安陵君是一位忠厚老成的長者,所以才沒引起我的注意而加以討伐。現在我自動拿出十倍的土地,使安陵君的國土拓寬、增廣,不想安陵君卻拂逆我的心願,難道是輕視我嗎?」唐且答道:「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繼承著先王所賜給的國土,只是一心想守住它不丟失而已,就算有人撥給千裡土地也不敢交換呀,何況只有五百裡呢?」

秦王怫然不悅、怒氣沖沖,對唐且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且答道:「我從沒聽說過。」秦王道:「天子如果發怒,格斃的死屍有百萬之多,流出的鮮血有千裡之遙。」唐且道:「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道:「平民如果發怒,也不過摘下帽、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且道:「這是平凡漢子發怒,並非志士之怒。從前專諸刺王僚時,竟使彗星襲擊月亮;聶政刺韓傀的那一刻,一道白氣上貫日光;要離刺慶忌那一瞬間,突然有蒼鷹飛撲到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志士,心中的怒氣尚未發出,就已經上感於天,而天也立即降下徵兆,現在加上我,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這種志士現在要發怒的話,死屍只有兩個,流血只有五步,可是天下人從此都要穿白掛孝了,今日正是最恰當的時候。」於是便拔劍立起身來。

秦王見狀,膽戰心驚,沮喪極了,挺起腰跪著向唐且道歉說:「先生坐下!有話好說,何至於走到這步田地!我已經明白了。韓魏兩國都滅亡,而安陵君雖只有五十裡的土地卻能保全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呀。」

【原文】

秦王(即後來的秦始皇)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希望、可)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賜恩),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指魏襄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且使於秦。

秦王謂唐且曰:「寡人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從)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指安陵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未加討伐)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增加土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且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豈只)五百裡哉?」

秦王怫然(勃然變色)怒,謂唐且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且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唐且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赤足),以頭搶(觸)地爾(而已)。」唐且曰:「此庸夫(平凡的人)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注1)也,彗星(俗名掃帚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注2)也,白虹貫日(一道白氣上貫日光);要離之刺慶忌(注3)也,蒼鷹擊於殿上(突然有蒼鷹飛撲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祥)?(氣)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縞素(白色的絲織品,指穿孝服),今日是也。」挺劍(拔劍)而起。

秦王色撓(屈),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明白)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只)以有先生也。」

【心得體會】

安陵,小國名,其地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魏襄王封其弟於此,即號安陵君,其後裔世代為魏之附庸。秦滅魏後,即用和平手段索要安陵,安陵君不許,派唐且往見秦王。秦王恫嚇他,他遂拔劍欲殺秦王,秦王驚恐,態度乃軟化。

唐且,乃安陵君之臣。且,古音「租」,亦寫作「雎」。他奉命使秦,不為威勢所逼,不畏強權而屈,不僅言詞犀利,置個人生死於度外,能維護自己蕞爾小國的尊嚴;而且挺劍而起,鐵骨錚錚,正義凜然,因此挫盡秦王的驕蠻與銳氣,終使他色厲內荏而長跪謝罪,唐且坦蕩蕩、風光光的達成任務,不辱使命。

本篇選自《戰國策 魏策》,精簡的對答,磅礴的氣勢,極為精采!我國傳統哲理,導源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性稟賦於天。人心效法天心,人事與天象息息相關,人的浩然正氣,就可以充塞天地。因為這個宇宙都是正的、善的,所以只要胸中正氣涌動,即能得天地之輔助、天象之垂顧以及上蒼之庇護!春秋時代,這彈丸之地、名不見經傳的唐且,已為往後幾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文臣氣節、武將風骨,樹立了榜樣,垂範後世於不朽。

展讀聖賢書,閱覽中華史,古人史跡中所融入的正氣、大道以及高道德標準的作為,讓我隨時肅然起敬,隨機惕勵自勉,在天象的變化下,在這宇宙更新的關鍵時刻,在往聖先賢深植人心、自然而行的化育裡,願我們能將遺失已久的神傳光焰、丟棄日疏的中華傳統早日找回!

古時,神傳文化裡「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認為天有天柱支撐,地有四維(四角)賴以安定;而「正氣」支持了天,安定了地,世界才成個世界;「君臣、父子、夫婦」為三綱;人間的綱常靠「正氣」來維繫;人生的真理和正義,都以「正氣」為根本、為依歸。當人全身心充塞了磅礴的正氣,這種精誠即能感動天地,就能置生死於度外。當然並非得選擇一死,而是在威逼利誘、艱難困苦、抉擇時刻,展現出堅守志節不屈不撓的正氣與情操。

浩然正氣演繹出多種高潔德行與操守,五千年的中土文化歷史,就是一部充塞正氣、風骨、節操的積澱與表彰。在生死面前,在利誘與刀刃面前,只有一種選擇──死,而且坦坦蕩蕩,毫不猶豫!有一個永恆的主題貫穿著我們的歷史,那就是不屈的氣節,無論如何改朝換代,從未有人否定過這點,唐且就是個典型人物!

【作者】

《戰國策》乃漢劉向校書時,所集戰國時諸國的時事紀錄,非出一人一時之手,作者均不可考。

【注1】

王僚,是春秋時吳國國王,乃吳王壽夢第三子夷昧之子;當時壽夢長子諸樊之子公子光,想殺王僚而自立,乃因伍子胥之薦,重用勇士專諸,把匕首藏在魚腹之中,在公子光宴請王僚時,藉獻魚機會,抽出匕首刺殺王僚。事詳《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及《史記・刺客列傳》。

【注2】

韓傀,韓國的宰相,他與韓國掌權的大夫嚴仲子不合,二人鬥爭的結果,嚴仲子逃亡至齊,後來認識齊人聶政,厚待之,後聶政秘密入韓,刺殺韓傀。事詳《戰國策・韓策》及《史記・刺客列傳》。

【注3】

慶忌,即吳王僚之子;公子光用專諸刺殺王僚之後,即自立為王,號吳王闔廬,為斬草除根計,又使吳國勇士要離刺死慶忌。事詳《吳越春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