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叔孫豹倡論「三不朽"

文益民 整理


【正見網2011年07月22日】

春秋時代,魯國的著名執政人,名字叫叔孫豹(即穆叔),是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他奉令出使到晉國。當時,晉平公在位,范宣子(範文子之子)執政。范宣子是列國中很有名望的大臣,他曾經攻滅貴族欒盈的族黨,又制訂了一部刑書,全國上下一體遵守。從此以後,晉國變得十分強大。但是,他只重取財而不注意立德,對於各國的貢禮,無不收下。為此,鄭國執政人子產,曾寫信給他,要他輕財而重德。子產說:「德,國之基也。」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范宣子看罷來信,深受啟迪,就傳令:今後要少收各國的禮物。

有一次,魯國的叔孫豹,來到晉國,范宣子早就聽說他學識淵博,便向他請教道:「聽說古人有句話叫『死而不朽』,這是什麼意思?」叔孫豹笑而不答。

范宣子又問:「我的祖先,虞代時為陶唐氏,夏代時為御龍氏,商代時為豕韋氏,周代時為唐杜氏,現在為范氏,這是不是叫『不朽』呢?」

叔孫豹說:「以我的看法是,這叫做『世祿』,不能算作『不朽』。魯國以前有個大夫臧文仲,他雖然死了,但他的語言精粹深刻,卻流傳到後代,這才能算作『不朽』。」叔孫豹認為:如果世世代代保持貴族地位,並因此而得以享受姓氏(註:當時有功有祿者才有姓氏,與後來百姓的含義不同),使子孫後代都享有官祿,不能叫做「不朽」。他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說,最高的是德行上有建樹,其次是功業上有成就,再次是言論上有創造。「德行」、「功業」、「言論」三者,即使過了很久的時間,也不會消失和磨滅,這才叫做不朽。

叔孫豹首先倡導論述了「三不朽」,他在行動上,也是以此為準則。魯昭公元年(前541年),叔孫豹代表魯國,在虢國與各國諸侯相會。他為了維護魯國的榮譽和安全,拒絕接受楚國的賄賂,並表示寧願以身許國,也不做那不顧廉恥節義的事。

有個名叫趙孟的人,聽說了他的言論和表現以後,深有感觸的講:叔孫豹「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即倡導『三不朽』),義也。有此四者,豈可戮乎?」結果,楚國接受了趙孟的勸說,終於不再為難他,也不敢加害於他。

叔孫豹的「三不朽」,用今天的話來說,指人的一生,要有壯志高節,為社會培植崇高的道德風尚,這是立德;要有光輝的業績,為社會做出偉大的貢獻,這叫立功;要有真知灼見的言表,或有益於世的文章,這叫立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叔孫豹的「三不朽」,對後世有著重大影響。

例如,在立言方面,諸子百家,皆振彩揚輝,多有論述:

如春秋後期的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老子說:「不自伐,故有功。」(《老子》);

《禮記》說:「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晏子說:「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韓非子說:「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惡。」(《意林》);

桓寬說:「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鹽鐵論•地廣》);

劉向說:「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說苑•至公》);

張衡說:「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後漢書•張衡傳》);

王符說:「不諂上而慢下,不厭故而敬新。」(《潛夫論•交際》);

諸葛亮說:「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將戒》);

王通說:「不受虛譽,不祈妄福,不避死義。」(《中說•禮樂篇》);

魏徵說:「不面譽以求親,不愉悅以苟合。」(《群書治要•體論》)……。

凡此種種,都是修身治國的至理名言,內容多體現出做人的壯志高節和道德情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