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傳統科學(七)

新科學展望 - 天人篇 (上)
莊偃紅


【正見網2001年01月30日】

宇宙、時空的結構無限複雜,生命、物質的奧妙不可窮盡,科學所面對、所要描述的竟是這樣一個「真正的實在」,這也許是人類最天才的科學頭腦都未曾料到的。人類現有的科學連滄海之一粟都不是,渺小而又可伶。只是在洪大宇宙中地球這粒塵埃上,局限在一個小小空間當中,接觸到一點點皮毛而已。

通常認為實證科學體系有兩大支柱:一是實驗和觀察的經驗方法,一是以邏輯和數學公理化體系為特徵的理性形式。如前所述,經驗無非是宇宙空間投射到我們空間來的影像,一涉及到另外空間裡事物的本質、真相,科學就形成了「假說的密林」,有的假說儘管再精巧,也缺乏經驗的證據。人類將宇宙之書用數學語言寫成,數學和邏輯使科學以確定和嚴謹著稱。但是這些理性形式都是在三維空間中發展起來的,反映的還是這一空間的某些性質,說到底它仍屬於一種經驗性的東西。其實在我們這個空間中科學都不值得自誇。常言道:「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從質上看,事物總是有差異的。如果把質的因素也考慮進來,世上就不存在純粹的等量關係和純粹的同一性了,即1+1不可能等於2,A也不會等於A』 ,經過過程,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事物經過久遠的歷史才形成各自的質和能量,又怎麼能隨意平均呢?譬如我們不能拿愛因斯坦的智慧與普通人或白痴的頭腦相平均。數學和邏輯是抽去了質的內容後留下的最表面的數量和形式關係,概括不了一個大千世界生動、複雜的全貌,又何況無窮多個大千世界呢?現在理解四維時空人已感到很困難了,推廣到更多空間人的大腦還承受得了嗎?運用剛性的邏輯推理技巧,「幾率波」就會顯得不可思議。「測不準」、「互補性」等一系列似是而非,令人費解的新概念大量湧現,說明精確的數學形式和經典思維網絡要想描述微觀世界多麼勉為其難。

公理化方法一般要求,作為理論前提的基本概念一定要還原成不言自明、不可再通約的元素,一定要用定義嚴格地界定,從前提中導出的事物全體必須達到邏輯、數學的內在無矛盾性,成為一個封閉、完備的體系。符合上述條件並經實驗驗證了的理論才算達到了科學的標準。人們臆想,這種公理的簡單性、邏輯的一致性、界限的嚴格和封閉,不僅是思維的特徵,而且就是宇宙本身具有的規律,是「自然」的本性。科學建立了公理體系就掌握了宇宙全部奧秘的鑰匙。一代代科學家都致力於把宇宙簡化為一幅可理解的圖畫,導致產生了一種幻覺,以為宇宙就等於這幅圖畫。拉普拉斯甚至說,「整個世界的過程都可以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中表現出來」,「從一個聯立微分方程式的巨大系統中」表達出來,他假定,一種能將宇宙全部運動狀態包羅無遺的理解力存在於人類理性中。科學界和大眾中都不乏抱著這種狂妄幻想的人,仿佛人類站在了宇宙之巔,全知全能的地位,知識的進步正在朝宇宙間一切奧秘的總和逼近。這頗似「盲人摸象」或「井底之蛙」的比喻,把摸到的、看到的一點點局部當作了全部真相。

可是現實中並不存在什麼「不言自明」、「確定不移」的直線、直角和界限,宇宙的運化也沒有多少邏輯的統一性和簡單性。康德早已告誡我們,理性形式只是人認識世界的主觀尺度。假如站在能量的角度,站在宇宙空間去看,一切都會發生難以置信的變化。能量充盈於各個空間,把不同空間綜合成整體,而人類的數字、圖形、邏輯,甚至語言卻只能在我們這一空間中使用,不能跨層次,跨空間;能量在不同空間中表現為不同的形式,而人只能看到它在一個表層空間的狀態,只能讓它的無限活性在某一方面得到表達,一旦它向另外空間、層次轉化過去,人立刻會覺得它瞬息萬變,不可捉摸。當我們試圖用三維空間中的一套計算方法和操作規程來囊括宇宙的時候,就像用一個漏洞很粗的篩子,把自己無法理解和表達的東西全都過濾掉了。我們計算得越精確、定義越嚴格,就越是用主觀編織的樊籠把自己和無限複雜、不可窮盡的宇宙隔貽d,離真正的現實就越遠。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只要數學涉及實在,它就是不確定的;如果它是確定的,那就與實在無關」。事實上,用數學和邏輯簡化出來的這張世界略圖是一個越來越遠離真實的假相。

如今,隨著物質世界顯露的複雜性質日益增多,這幅圖畫已變得愈來愈難以理解。即使有人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也不容易解出它的方程,能用數學方程化的理論只占很少一部分。分析還原法造成科學自身分門別類愈來愈細,理解世界成了少數專家在自己狹小專業裡耗盡一生的事情,他們創立的理論環節之多,推論之曲折,令換一個專業的科學家都難領會其意義,更不用說大眾了。實證科學走了一條非常笨拙、非常繁瑣、非常緩慢的道路,原因在於它從事物的外圍迂迴,而不是一下切入本質。發展到今天,人類的大腦幾乎快要承受不住,可它卻吃力不討好,編造了一幅世界的假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