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為命請命,捨生忘死

吉光羽 整理


【正見網2011年09月24日】

張普惠(468―525年),字洪賑,北魏時的常山九門(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人,博學多聞,頗有政治見解。屢官至諫議大夫、東豫州刺史。史臣評他「有王臣之風」,意謂他克盡職守,正色當朝,不近權貴,以勸政、諍諫為己任。官品雖不甚高,但上忠於君,下惠於民,是北魏後期一位不可多得的良臣。翻檢史書,《北史》有曰:「張普惠明達典故,強直從官,侃然不撓,其有王臣之風矣!」

其「王臣之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捨生忘死,持正摒邪。一天,皇帝詔令他要馬上進宮,他的幾個兒子,見驛使催促緊迫,以為大禍臨頭,禁不住哇哇的哭泣起來。他對兒子們說:「我掌諫議之職,若不言所難言,諫所難諫,便是唯唯,曠官尸祿。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說罷,從容自若的入宮,一如繼往的議政,持正摒邪。事後,杜弼稱讚他克守諫職,「謇謇如也,諤諤如也。雖不見重用於一時,固足以傳美於百代!」意思是講:他正直敢言,雖然不見重用,但其操守和美名,足以傳揚後世。

二、為民請命。當時朝廷傳令,要加征綿麻之調,他恐民不堪命,上疏諍諫。張普惠在疏奏中指出,這種隨意增加戶調的做法,是不知「民言之可畏」,是「欲去天下之大信」。他還揭露府庫中「大有綿麻,而群官共竊之」的流弊,要求朝廷要「愛民惜法」,以「下慰蒼生之心」。

三、諫省費用,節約朝廷開支。宣武帝在位期間(500―515年),朝廷上自皇帝,下至王侯公卿,莫不大興土木,建築奢華,勞民傷財。張普惠在奏疏中說:濫修建築物,是「殖不思之業,損巨費於生民。」張普惠希望身為一國之尊的人君,應該「先萬國之忻心」,為「萬邦作式」,並且「釋奠成均,竭心千畝」。嚴厲批評了當時的朝政。

四、提出「和萬國以靜四疆」之法。當時,北方的蠕蠕國,發生內亂,國主阿那?奔北魏。朝廷欲派楊鈞領兵送其還國,而定蠕蠕。張普惠針對雙方形勢,力阻北伐。他上疏說:「今宰輔專欲好小名,不圖安危大計,此微臣所以寒心者也。」他又指出:「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此機之際,北師宜停」。只有「輯和萬國,以靜四疆」,才能使「混一之期,坐而自至矣。」張普惠的這次疏諫,雖未能奏效,但其忠於職守之意,卻溢於言表,受到正直大臣們的好評。

五、明賞罰,嚴考績,以澄清吏治。張普惠鑒於當時綱紀廢弛、冤案迭起的流弊,提出施政的兩個原則:一為「尊賢以司民」,二為「明德慎罰」。他在奏疏中指出:由於朝廷「政令不一」,「冤訟惟甚」,而朝廷的法令,又朝行暮改,「致使邀駕擊鼓者,無理以加其罪;誹謗公聽者,無辭以抑其言。」他認為:要想改變這種窘境,只有更張賞罰之法,改革「停年格」之制,做到「官必擇人」、「各盈其分」,才能使國泰而民安,風俗淳化。

張普惠後來出仕東豫州刺史,在任期間,「綰攝有方,奸盜不起,民以為便。」

他一生簡樸約素,「不營財業」,死後贈平北將軍、幽州刺史。史書稱其「有王臣之風」,可謂評價得當,十分得體。

(事據《北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