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11年10月22日】

*評議者案:我們今天的評議仍然是把近來審稿中發現的、必須及時告訴有關作者的問題告訴大家。

作者平和在9月6日寄來的:詩50首

(原稿略)

簡評:這50首詩已經處理過一段時間了,但沒能及時給作者反饋,很抱歉。沒有登載的小詩有20首,其中有的是韻腳的問題,比如:4坦然、5破除假相、6哎!、11棄自我、37找自己、41明晰、50齣淤泥而不染。另外一些是內涵上有某些不太恰當的地方,比如對同修的問題持比較嚴厲的態度,不利於同修的改正提高;也有的可能沒有甚麼必要談的,也就不談了吧。但對於沒有登載的兩首長詩在這裡說幾句。

第36首「鄰居」。我們發現這首長詩的素材很不錯,完全可以用來寫成一首可讀性強、頗具感人力量的敘事詩。但作者所寫的四言詩沒有成功,甚至還沒有達到登載的要求。我們覺得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作者選擇了四言詩這個形式。我們從開始到現在,多年來一致提倡五言詩,其間不只一次的解釋了我們的理由。五言詩少「閒字」,初學者也不會有太大的浪費,而初學者寫七言詩時浪費字詞的現象非常普遍和明顯。至於四言詩,漢代盛行一段時間後就沒有多少人寫了,基本上是讓位給五言和七言了。四言一句,浪費字詞的可能性固然很小,但四個字的句子表現能力確實是很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的字詞越來越不凝練,句子的平均字數也在增加。我們現代人去用四言句寫詩,還會有甚麼優勢呢?四言詩沒有完全滅絕,是因為它還有那麼一點特殊的風味,在某些場合下用一用,可能比五言和七言的效果都更好。但用來寫長篇的敘事詩,恐怕不是甚麼好主意,除非作者在這方面有特殊的天賦。就以作者的詩句來看,四言這種形式本身所產生的負面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比如下面的句子:「遠近聞名,張大木行:吃喝玩賭,樣樣俱精」。這個「張大木行」還能讀麼?下面幾句就更不可讀了:「不做家事,醬油瓶子。倒了不扶,後來親戚:找上門來,告狀大木」。雖然我們還能猜到作者的意思,但作者這些句子已經是拉拉扯扯的不成句子了。這兩處出現的問題,如果是用五言或七言,就決不會產生了。這兩處還都是在開頭的地方,作者如果寫出這些句子後就懷疑自己選用四言詩的決定,也就不會白費太多的時間了。如果作者願意用五言或七言的形式再寫一遍這個故事,我們覺得是有希望寫的更好些的。

第44首「異國夫妻」。作者雖然用了五言的形式,但仍然有許多地方顯得左支右絀,不能自如,讀起來給人以拘滯感。另外,此詩裡許多內容我們覺得用不著去那樣細寫。寫詩,比起寫其它文體來,更要求剪裁、取捨、安排的能力,因為詩歌以少勝,不以多勝。不但不浪費字詞,也不浪費內容。凡是可以不說的細節、內容,都砍下去。更不能拿一篇散文來逐句「翻譯」成詩句,那不是「寫詩」,那是翻譯。

另外,請作者特別注意,你的詩句中一直有許多句讀不合要求的句子。早先沒有提出來說,是希望你自己逐漸的就注意到並且能夠避免,但你似乎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句讀就是詩歌的節奏。而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沒有節奏的音樂和歌曲聽起來是啥樣子?而句讀錯誤的詩歌就給人同樣的感覺。

下面從作者的三首沒有登載的長詩中隨意挑了一些不合句讀的句子,希望作者能舉一反三,發現過去的詩作中類似的現象,狠下決心,把這個問題徹底的解決了。注意,七言詩的讀法是4-3讀(2-2-3讀更好)。

第一首:德國「中國節」(9-24-11寄來)

並說「祝你們成功」,房先生語出心底。
(第一句:2-5讀 或者 2-3-2讀;第二句:3-4讀)
青年馬上嚴肅起,說:「一直在迫害嗎?」
(第二句:1-6讀 或者 1-3-3讀)
「真善忍」宇宙真理,向內找使我理智。(兩句都是 3-4讀)
遇到矛盾能善解,「中國節」功法展示。(第二句:3-4讀)
「我們不反對中國,反對迫害是本分」。
(第一句:2-5讀 或者 2-3-2讀)

第二首:新唐人風雨十年贏讚譽 (9-26-11寄來)

九月二十五日晚,切而西碼頭溫馨。
(第一句:2-5讀 或者 2-4-1讀;第二句:3-4讀)
切而西碼頭水邊,大廳舉辦著晚宴。
(第一句:3-4讀;第二句:5-2讀)
新唐人的副總裁,周世雨回顧十年。(第二句:3-4讀)
羅伯特・甘迺迪女,人權活動家凱瑞:(第一句:3-4讀;第二句:5-2讀)
「儘管資源很有限,這些人精神可貴。(第二句:3-4讀)
衝垮專政高高牆,一群人非常堅定。(第二句:3-4讀)
中國信息受控制,新唐人電視奇絕。(第二句:3-4讀)
最近幾年發展快,林肯中心的表演。(第二句:5-2讀)
新唐人突破創新,祝賀你們十周年。(第一句:3-4讀)

第三首:修煉人處世之道 (9-29-11寄來)

簡琴是大法弟子,移民來到加拿大。(第一句:5-2讀 或者 3-4讀)
普普通通一學員,畢業後結婚生娃。(第二句:3-4讀)
先生的意外事故,夫妻有緣做法徒。(第一句:3-4讀)
修煉前坐車發票,經常給媽去報銷。(第一句:3-4讀)
不符合「真」的標準,再不報銷出租費。(第一句:3-4讀)
簡琴說「你做很對」,沒有比薩同學餓。(第一句:3-4讀)

另外,作者9月20日寄來的兩首長詩(「為什麼?」和 「風雨人生」),寫的很粗糙,而且很多細節都是完全不必要的。寫長詩第一重要的是要學會剪裁,不然寫了許多東西,起的反而是負作用。寫之前最好寫一個提綱,把要寫的內容按自己安排的次序列出若干條來,這樣可避免誤植入自己不打算寫的內容。每一條的內容寫完後就仔細檢查,可有可無的句子一定要果斷的刪去。自己覺得不太滿意的部份,又似乎很難改好,也要果斷的刪去,寧肯重寫一遍,也比東改西改的湊合著來得快而且讀起來更順暢。

作者雲縹緲在10月5日寄來、10月6日沒有登載的元曲:(越調)霜角

雲冷天高,秋霜紅葉凋。
古徑荒村寂寞,風瑟瑟,樹搖搖,
蕭條。
暮色消,救人真相掏。
邪黨紅朝將滅,天意到,劫中逃。

簡評:讀了作者這首曲,猜想作者當時就是抓了一堆詞彙,按照曲牌對句子的平仄要求和韻腳位置這個框架往裡填充。等到詞彙都變成一堆滿足平仄和韻腳的句子之後,這些句子本身有無問題,作者就無暇仔細考慮了。換句話說,作者保住了作品框架的形式要求,但忽視了內涵這個最重要的部份,有的句子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了。比如首句「雲冷天高」,作者可能沒有用形像思維過一遍,看此句是個甚麼形像。否則,作者就會發現這句話有些毛病:天要高,必然沒雲或者雲很淡,而且要明朗;雲給人冷的感覺,必然晦暗凝重。這兩片景拉不到一起來。「暮色消」是個甚麼形像?只有天黑盡了,才能算是「暮色」消失了。你提出「暮色」來,應該是要描寫它,但馬上說它已經消失了,何不直說「天黑了」呢?。末句「劫中逃」是指誰呢?前面出現過的主體只有「救人」的弟子和「將滅」的「邪黨」,而且同句的只有「邪黨」,這就很容易引起誤解:「邪黨」要在「劫中逃」。但我們猜測作者是想說,希望被救的人能從「劫中」逃出去。作品最重要的是內涵,特別是我們要想用它來講真相救人時,就必須努力把內涵做到最好的地步。象作者這樣寫,就像是練習平仄和韻腳的運用了。作為弟子,特別是現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應該把寫詩詞作為一個大法項目來做。在做的過程中,如果有能力在形式上做得好一些,那當然是受歡迎的:我們歡迎、讀者也會歡迎。但受歡迎是因為那樣的作品增加了救人的力量,而不是那種形式本身能救人,好的形式只是幫助了好的內涵能被更多人接受而已。因此我們不能把形式放到內涵之上,更不能放下內涵不管,就專門想學那些形式。我們一直不太明白,作者為甚麼不斷的變換曲牌來寫作品。是想把所有曲牌都寫一遍,就掌握了散曲的創作方法了嗎?恰恰相反,你如果這樣做,你將來可能哪一個曲牌都寫不好。要真正掌握好一個詞牌、曲牌,談何容易!寫一個換一個,就是典型的蜻蜓點水,那樣掌握不了任何一個詞牌、曲牌的特性,寫不出那個特殊的味來。再從我們寫詩詞曲的目的來說,我們是要提高作品的可讀性,要想更多的讀者接受大法弟子的思想,才費更多的精力去寫詞、曲的。如果寫一個換一個,自己根本對自己寫的詞、曲沒有感性、理性的認識,寫哪一個都是一樣:只不過增加了自己寫作的難度、降低了自己作品的可讀性而已。這就走到反面去了,就逐末忘本了。不管寫古風、格律詩還是詞、曲,可讀性是第一位的,必須讓讀者能理解、能懂,進而喜歡。在這個前提下,如果能在聲韻、格律方面有所改進,使自己的作品合律或者滿足某一詞譜、曲譜的要求,那當然是好事。但如果犧牲了可讀性去追求音韻效果,那就走岔路了。再說,學這些東西要順其自然,強求往往欲速不達。作者在這方面做得很認真、很努力,但我們必須提醒作者,這個路子不能這樣走下去。格律方面、音韻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只能在寫詩歌正法救人的過程中遇到一點學一點,不能專門當成學問來做。所以我們也不能給你講那些與你作品無關的名詞術語的意義。我們不能把你往這個方向引。如果因為我們的誤引誤導而影響了你的修煉,我們可負不起那個責任。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你作品中反映的問題,給你講你眼前可以理解並用以改進你作品的東西,而且不主張你專門費時間去學習。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