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顧憲成佳聯傳古今

莊重 整理


【正見網2011年12月13日】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副憂國憂民的對聯,是顧憲成(1550―1612年)在東林書院講學時所寫。顧憲成,字叔時,世稱東林先生,又稱涇陽先生。明代無錫(今屬江蘇)人,進士出身,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後被解職,講學於東林書院,撰有《小心齋札記》、《顧端文遺書》、《涇皋藏稿》等。

顧憲成是一位剛義耿直、關懷國事的人。顧憲成對張居正進行的改革事業,是十分贊成的。張居正死後,年已20歲的神宗皇帝,直接掌權。他不常視朝,大事由內閣處理。萬曆15年(1587年),按常例要考核官員,負責主持這項工作的都御史辛自修,因為堅持考核原則,反而被革職。顧憲成不避權勢,慨然上書為辛自修鳴不平,因而被貶為桂陽州(治所今湖南桂陽)判官。

在顧憲成出任考功主事和吏部郎期間,朝廷內部發生了「爭國本」之爭。原來,神宗皇后無子,王貴妃生長子朱常洛,鄭貴妃生子朱常洵。神宗寵愛鄭貴妃,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又違於舊制,便採取將諸子皆封王的辦法,使朱常洛不能立為太子。神宗這一做法,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認為不合嫡長繼承制度,說立長子為太子乃是國家根本。然而,由於內閣大學士王錫爵、沈一貫等人,依違其間,態度動搖,使立太子的問題,久久不能解決。

顧憲成挺身而出,對神宗這一做法,提出嚴厲的批評。他說:按照「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的舊制,把長子與其他諸子同時封王,是不合家法的。這樣做的結果,如果皇后無子,那就沒有太子。反之,不立長子為太子,其他諸子都覬覦著被立為太子,這樣就可能使國家大禍臨頭。在顧憲成、錢一本等人的反對下,神宗皇帝只好同意立長子常洛為太子。使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他積極支持吏部尚書孫銑、考功郎中趙星南的關於「澄清吏治」的措施,裁汰了不少內閣權臣所推薦的無能官吏。由於權臣從中作梗,孫銑被迫辭職,趙星南被罷官。顧憲成憤而申請辭職,不准。轉年,他因上忤神宗欽定內閣人選之意,終於被削職歸田。

顧憲成雖然被罷官,但對國家大事,仍然十分關心。他與江、浙一帶的士人過從甚密,常常在討論學術時,議論朝政得失。他又主持重修無錫東門外的「東林書院」(北宋時楊時所創設),並延請錢一本、趙星南、高攀龍、於孔謙等人,來書院講學。顧憲成為了表明辦院的宗旨,就寫了上面所說的那副對聯,並將它掛在院內大廳裡。這副對聯,飽經歷史的風霜雪雨,卻一直鐫刻在歷代志士仁人、文壇學子的心頭眼底,未或遺忘!

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之餘,除著書立說以外,經常與同事們商討國事,「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抨擊在朝的那些權奸,鼓吹整頓吏治,匡扶垂危的政局。他說:「在朝廷任職,不忠心輔佐君主;在地方為官,不為老百姓的疾苦著想;離開官場以後,不關心國家大事,這是為君子所恥的。」因此,以顧憲成為首(還有他弟弟顧允成),形成了一個關懷國家命運的學術團體和政治團體??「東林黨」!

東林黨人不顧惡勢力的毀謗和中傷,通過輿論去影響當時的朝廷,勇於支持那些正直的朝臣。如戶部尚書李三才,為官清廉耿直,上疏指出當時社會的嚴重危機,請求朝廷罷除勒索百姓、橫徵暴斂的礦監、稅監,以緩和民眾的不?情緒。顧憲成對此大為稱讚,聯合東林黨人,給內閣輔臣葉向高等人寫信,要推薦李三才入閣,以抵制閹黨魏忠賢的禍國殃民。結果,李三才被迫辭職,顧憲成也受到無端的毀謗。朝政越來越腐敗了。萬曆四十年(1612年),顧憲成憂憤成疾,與世長辭,許多東林黨人也遭到殺害。然而,楊漣、趙星南、左光鬥,黃遵素等東林黨人,繼續展開與魏忠賢閹黨的鬥爭,為挽救明末的頹政,擂響了一陣又一陣的戰鼓聲。

正是:

風雨蕭蕭緊,
聲聲入耳聞;
家國天下事,
怎能不關心?
好個顧憲成,
佳聯傳到今!
而今風雨急,
又起戰鼓聲:
中共赤魔鬼,
禍國害民深;
正需驅魔毒,
三退快清醒!

(事據《明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