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燒餅歌》的預言(三)



【正見網2001年04月21日】

改朝換代,自有天意。劉伯溫在燒餅歌中預言了久遠的未來,當然也看到元朝氣數已盡,明朝將興。所以他才能順乎天意,成為一代名相。

驕橫一時者終難當天命。當代掌權者,附庸者鑒。

--編者按
----------------------------------------------------

《燒餅歌》有這樣的記載──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我朝大明一統江山,移南偏北闕, 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

帝曰:「朕今都城築得堅固,守甚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江山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

朱元璋於1368年在南京正式稱帝,改元為洪武元年。天下太平後,人們都議論遷都北京。可是,遷都事關重大,勞費巨大,營建不易;而且,金陵(南京)歷來是興王之地,開國功臣也大多來自江淮;更重要的是南京地處江南,有財富之饒。因此,遷都北平之事被擱置了下來,從明太祖到明惠帝之時都沒有變成現實。不過,朱元璋也注意到,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對於防禦蒙古軍隊的入侵,經營東北廣大地區,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於是,朱元璋便有一個折中的方案:明朝都城定在南京,北方軍事重鎮便分封兒子們為王去防守。因此,劉基所說的「移南偏北闕」便是預言大明國都將會遷移到北方,這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本來應是由太子標來繼承皇位,可是太子是個短命鬼,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死去了,因此皇位只好由太子標的兒子允[左火右文]來繼承。允[左火右文]於1399年即位為惠帝,年號建文。太孫允[左火右文]繼位,是劉基死後二十多年發生的事情。當時劉基預料,太子標沒有當成皇帝,太孫繼位後仍有許多麻煩。因此,劉基所說的「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意思是:太子標雖然是嫡出,是正嗣,可是文星(建文)卻要繼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孫子。所以,這句話自然是應驗了。

可是,當時劉基沒有具體指明是哪個孫子來繼承帝位,只是說「文星高拱」,而且用了「防乃孫」的字眼,朱元璋沒有聽懂這句話,認為是攻城守戰的問題,因此說了「都城築得緊固』,「何防之有」的話。

那麼,劉基所言「防守甚密似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又是甚麼意思呢?原來,朱元璋先後分封了二十五個王,分別在全國各地鎮守。諸王都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特別是鎮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其擁有的軍事力量最強,朱元璋的本意,是通過分封制度來確保明朝天下的長治久安。可是太孫允[ ]繼位為惠帝後,麻煩事就來了。由於諸王大權在握,擅權跋扈,對中央王朝造成威脅。於是惠帝根據大臣的建議實行「消藩」政策,諸王中有的被廢黜,有的被處死。這就惱怒了燕王朱棣,朱棣以「靖難」為名,興兵殺到南京,發動政變,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明成祖,改元永樂。因此,「除非燕子飛入京」,「一院江山永樂平」,便由這個歷史事實來應驗了。它預示著城內皇族內訌,骨肉相殘,最後整個江山在永樂年由燕子所平定。

劉基的答話中還有「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這是暗示什麼呢?原來,協助燕王朱棣發動政變的,有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他就是姚廣孝。姚廣孝本是醫學弟子,十四歲剃度為僧,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聰明好學,能詩能畫.又精通「陰陽術數之學」。洪武年間,朝廷命精通儒術的名僧集中禮部會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為官,可他僅受僧服之賜。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談甚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隨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慶壽寺。其實,他是以佛事來掩人耳目,暗中與燕王密謀,醞釀奪權。所以,燕王朱棣發動政變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謀劃。朱棣當上皇帝後,並沒忘記這位第一號謀臣,於是恢復他的本姓,賜名廣孝。此外還要他蓄髮還俗,給他送來美女、房子。然而,姚廣孝都沒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後來,他又受命監修太祖實錄,參與編纂《永樂大典》。這麼一來,劉基說的「禿頂人來文墨苑」就完全應在他身上了。至於「英雄一半盡還鄉」一句,大約是指燕王朱棣篡位後,原屬於建文皇帝的文臣武將大半返回故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