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1月21日】
【原文】
大夫曰:「歌者不期於利聲,而貴在中節;論者不期於麗辭,而務在事實。善聲而不知轉,未可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變,未可謂能說也。持規而非矩,執准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1),以所不睹(2)不信人,若蟬之不知雪,堅據古文以應當世,猶辰參之錯(3),膠柱而調瑟(4),固而難合矣。孔子所以不用於世,而孟軻見賤於諸侯也。」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
【註解】
(1)權衡:衡量、評估事物得失輕重。
(2)睹:看見。
(3)辰參之錯:參星在西方,辰星在東方,夜間此出彼滅,白天一同隱沒,不能並見。辰、參,星宿名。
(4)膠柱調瑟: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
【故事闡述】
桓寬的《鹽鐵論》是一部討論經濟的書,不只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更是西漢後期文學的一大突破。當時的政論文字受到讖緯之學的影響,變得迂腐呆板,毫無新意。《鹽鐵論》採用辯論的形式,以「文學」、「賢良」與「丞相」、「御史」兩方互相詰難,有時用連綿詳細的說理,有時針對對方理論的弱點進行批判,或用尖銳的語言攻擊,或用生動的比喻突出論點,使得論點不斷地深化,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相刺〉篇中,桓寬便借大夫之口說道:「如果只通過一個小孔來看事物,就好像只通曉一個道理,而不知權衡整體,便以自己的無知來非議他人的論點,正如夏天的蟬不知道冬天的冰雪一樣,而這也正是孔子這樣的聖人無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啊!」
後來「一孔之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
【討論】
(1)《鹽鐵論》採用什麼樣的形式,突破西漢後期文學的風格?
(2)桓寬認為孔子這樣的聖人,無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造句練習】
例:我的見解只是一孔之見,希望大家提出各自的看法。
【相似成語】
井蛙之見、坐井觀天、管中窺豹、管窺蠡測、牖中窺日、瓮天之見
【課後時間】
連連看。
一孔◎ ◎之差
一念◎ ◎之見
一臂◎ ◎之貉
一丘◎ ◎之力
參考答案:
一孔◎ ◎之差
一念◎ ◎之見
一臂◎ ◎之貉
一丘◎ ◎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