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苦齋記 (劉基)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6月10日】

【白話試譯】

談起苦齋這房子,乃是章溢先生隱居的住所。室內有十二根直柱支撐,上頭覆蓋茅草,位在匡山之頂,也即是匡山所在之處的龍泉縣西南方二百裡,劍溪之水從此處發源呢。山之四面峭壁聳立拔起,岩頂山崖都是蒼森巨石,遠觀像在崖岸之外,其實位於岩崖之中,其下惟見白雲繚繞,其上多北風,風從北方吹來者,大都濕氣大不乾燥,且善帶“苦寒”意味,所以這裡的植物中,其味都苦,而其他物性倘若帶苦味兒的,也樂於在此生長哪。

於是鮮支、黃櫱、苦棟、側柏等樹木;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等草本;地黃、游冬、葴芑等之菜蔬;以及櫧櫟、草鬥的果實,和楛竹之筍,沒有不密布繁殖而糾結雜生的。野蜂營巢於這些植物枝葉之間,採花之精髓作蜜,連蜂蜜味兒也苦。山中有方言,稱此蜜為“黃社”。剛入口,頗感覺難以下咽,久了就覺得苦後回甘。能治療積熱、袪除煩渴等疾病。其中有種植物叫檟荼的,也是苦。平常這苦味,都由根部排出於泉水中,再穿鑿石縫往出流。其泉水源頭沸沸湯湯滔滔汨汨,縝密而曲折的注入大山谷裡。水中多石斑,又有種小魚,遊動之間,伴隨著如吹沙之狀,入口味苦而微帶辛辣,食之可以清宿醉解酒。

此山離人世稍遠,惟有先生樂於賞游,而跟從者,多半對這種晨昏之間,得一來一往的艱辛,視為畏途,因此之故,乾脆選擇岩巔低陷之處築室而居啦。接著攜帶童僕數人,拾取乾落的筍殼、竹皮,展示加工手藝,種上穀類、豆類、蔬菜,吃這些草木之果實或拿來作藥用。有了閒暇,就緩步慢行攀登崖岸,倚在?竹木林間長嘯,或下臨清泠泉池玩賞,聽聞密林中有樵歌傳出,就拍打著岩石而附和之,人都無法知曉其樂之妙。用先生的話,說:樂與苦兩者,是彼此依賴、相輔相成的。人只知快樂是樂,而不知吃苦亦為樂;人只知樂其所樂,而不知維護庇佑“苦生於樂”的道理,這樣一來,樂與苦的感受,相距的境界,能不是差遠去了嗎?

如今的富家子弟,端坐於華貴的堂屋之上,絕口不嘗荼蓼類之苦味,身軀體力沒經歷農事田畝操勞之苦,就寢必蓋厚重被褥,吃食必選珍饈美饌,出入必定乘輿、坐轎,有僕隸侍候,這種種都是人所謂的“樂事”也。可有朝一日,走了霉運、窮神降臨、福星遠離,挫折困頓生於不測,卻不知習慣於宿醉醇酒、挑肥揀瘦的腸胃,是不可能充塞這種疏食粗米的;籍著柔軟織品覆蓋保溫的軀體,是不可以蓋那些以蓬草蘆葦填充的薄被的。如此一來,想效法那些粗野挑夫、低賤皂隸們,靠勞力整日屈身跳躍、竄高伏低,而苟全性命於艱難貧苦的惡境中,那是不可能的。這麼說來,難道不是因昔日之樂才造成今日之苦的緣故嗎?所以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趙予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他人視之為苦的事,而我視之為樂,而這後來之樂,是我先以苦換來的。

我聽說:有井水因其甘甜異常,於是被眾人加速汲取而乾涸竭盡;李子因其枝幹味苦無用,而被大量削成木刻用的槧本。吳王夫差以酣酒作樂而亡國,而勾踐卻以臥薪嘗膽而中興,沒有一件事不是遵循“苦樂相倚伏”的道理的。於是劉子聽聞之後恍然大悟,為其室取名曰“苦齋”,我作了這篇《苦齋記》。

【原文】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廳堂前的直柱;房屋一間為一楹),覆之以茆(通“茅”),在匡山之巔,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裡,劍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皆蒼石,岸外而曰中,其下惟白雲,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大抵;約略估計、較量之詞)不能幹,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於是鮮支、黃櫱、苦棟、側柏之木;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之草;地黃、游冬、葴芑之菜;櫧櫟、草鬥之實,楛竹之筍,莫不族布(密布)而蘿生(糾纏生長)焉。野蜂巢其間,採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社”。初食,頗可難,久則彌(滿、更加)覺其甘。能治積熱、除煩渴之疾。其檟荼(荼是一種苦菜)亦苦。於常,荼其泄水皆齧(噬、咬、缺、侵蝕)石而出。其源沸沸汨汨,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又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感到困難)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低陷處)而室焉。攜童兒數人,啟隕籜(乾枯跌落的竹皮、筍殼)以藝,粟(穀類)菽(豆類)茹(蔬菜),啖(吃)其草木之艽(即秦艽,可藥用)實。間(空檔期間)則躡屐(緩步行走)登崖,倚?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先生之言曰: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佑苦生於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

今夫膏梁之子(富貴人家的子弟),燕坐於華堂之上,口不嘗荼(蔬類植物,又名苦菜)蓼(生長茂盛)之味,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是人之所謂樂也。一旦運窮福艾顛沛(挫折)生於不測,而不知醉醇(濃厚的酒)飫(飽足)肥之腸,不可以食疏糲(粗米);籍柔覆溫之軀,不可以御蓬荻(蓬草和蘆葦)。唯欲效野夫賤隸,垡(行而不進謂之垡)跳竄伏,偷性命於榛莽(草木叢雜的樣子)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樂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趙予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彼之苦,吾之樂,而後之樂,吾之苦也。

吾聞井以甘竭(盡),李以苦槧(槧本,木刻的書籍版本),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劉子聞而悟之,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心得體會】

本篇選自明朝劉基的同郡人,麗水地方的何鏜,所編校的《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之六。

開頭先把苦齋的地理位置、環境、特點闡明;接著介紹各種苦味食蔬,連蜂蜜、魚味兒也不能免除,都苦,可卻能治病、醒酒;再寫築齋的緣由、享受自然的樂趣以及齋主對苦樂的體悟;作者再以現況的人心思維,印證苦樂之間的連帶關係;末尾再次以過去的歷史事件,來證明此種關聯的必然性,而點破此齋之所以如此命名的緣故。

看來這個地方的水土風物,倒是挺奇特的,利用這一切,在七百多年前的明朝大預言家劉伯溫,已在此篇文章中,藉著為“苦齋”寫記而揭示了“吃苦當成樂”的宇宙真理。並以歷史上有名的往事,為我們闡述這苦樂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這和日月的晦明、盈虧以及天地的否泰是一貫的,那是宇宙的規律,是“天人合一”的人類生活守則。所以人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裡裡外外操不夠的心啊!

懂得苦樂相倚伏的道理:否極泰來,晦明相輔、盈虧互成;先苦後樂、苦盡甘來、吃苦當成樂。不管困厄多大,怎麼艱難,如何過不去,都別放在心上,按著宇宙的規律走,終究會雨過天青的!隨其自然的過活,人就能輕鬆多了,是這個道理吧?

【作者】

劉基(西元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進士。輔佐明太祖平定群雄,官至御史中丞,封誠意伯,卒諡文成。詩文皆有名,為明初一大家,著有《誠意伯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