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迷失



【正見網2001年05月12日】

一旦古老的文化傳統走向衰落,教育必然誤入歧途。真正的智慧和做人的道德標準逐漸為人們拋棄和淡忘,各種新思想層出不窮,表面上「兼收並蓄」和「百花齊放」的繁榮實際上是教育領域乃至整個社會思想混亂的表現,招搖過市的多是一些魔性十足的東西。基督教傳統和儒家文化衰敗後,教育迷失了。

中世紀的時候,伴隨著經院哲學的發展和對古希臘哲學的借鑑,知識逐漸代替了信仰和智慧,現代大學的雛形出現了。後來,科學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基督教傳統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衰微,教育中充斥著無神論的叫囂。隨著自由主義的瀰漫,現代西方教育陷於放任自流的泥潭中,人們在眼花繚亂的多元時代越來越遠離人的本質。

在中國,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後新式學堂和新知識分子大量增加,傳統儒生在知識分子中的比例明顯下降,西方科學和自由民主理念逐漸取代儒家文化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五四運動時期,隨著對儒家文化的批判和文言文的廢除,儒家文化傳統終結了。隨之而來的是,教育的目標發生了重大轉變。

以儒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教育傳授給人們安身立命的標準,概括地講就是「仁義禮智信」;而西方的實證科學和自由民主思潮主要涉及利用自然的技術和管理國家的知識,屬於「器學」而非「道學」,並沒有告訴人們如何進行人格修養,更沒有觸及人生的本質。一旦人們摒棄了儒家文化傳統,教育在如何引導學生做人方面就出現了真空,而教育的主要目標實際上也就從教育學生如何做人轉變為最大限度地增長能力和獲取知識。這些現代知識帶來一種與傳統文化的內涵完全不同的觀念,無神論、學術化、個人主義、競爭和技術至上的思潮日漸風行,造成人們世界觀上的巨大變遷。

民國時期,教育保留了儒家文化的成份和以民主訓練為內容的公民教育。可是現在的教育思想中,所謂「德智體」的「德」是十分空泛的,不過是對政治的屈從、集體主義和一些表面文明的東西,而「智」只是科學和技術,人文的內涵、古老的智慧和真正的倫理道德受到嚴重的排斥和輕視。

在近年來的市場經濟中,教育投資嚴重不足,教師也不再安貧樂道,教育行業走向產業化,教育行業已成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技術學校的集散地。

由於電視、報紙、媒體上言情、色情、暴力、武打、戰爭等魔性文化泛濫成災,加上受到社會上爾虞我詐、權力濫用、金錢至上等不良氛圍的薰染,家長和教師都在隨波逐流,學生的心靈怎能不受到嚴重的污染?

由於前述原因,教育越來越遠離如何做人這個核心問題而與腐化的社會同流合污,於是在方方面面表現出敗壞的現象。無論大陸中國人對知識和能力的狂熱追求還是西方人對自由的過度推崇,不僅解決不了學生道德上的缺失,反而助長了人性的變異。教育本來旨在給人提供一個可以促進人生良性發展的指導,這種指導包括善良、無私、節制、寬容和對神的信仰等品德,而今天的教育灌輸的都是競爭、勢利、技術至上、任意妄為、對物慾的肯定等違背人性的東西,從而成為危害人生的毒劑。

今天,江XX在鎮壓法輪功問題上強姦民意強迫大陸學生簽名支持,這固然印證了江XX本人的陰險、惡毒,也反映了教育界喪失人的基本道德這一真實的狀況,可憐的師生在無知和勢利的驅使下否定和毀滅著自己的善良本性。

傳統文化的衰敗已經無可挽回,教育的墮落是人類社會病入膏肓的一個縮影。如果人們不知道做人應該遵循的道德標準,如果人們都從敗壞的觀念而非善良的本性出發對待人生,如果教育在這方面不能有所作為卻起著適得其反的作用,那麼人們學習的和貢獻於社會的只能是魔性的東西了,這是極其危險的。

我認為,按照「真善忍」的標準重建人的道德,在兼顧能力培養和豐富知識的同時強調如何做人,教育面臨的根本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這是對社會和下一代最大的負責。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