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詩新介:韋應物《滁州西澗》感江神

辛棄名


【正見網2013年07月19日】

唐代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迷戀楊貴妃“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沉溺於聲色,縱情歡樂。在驪山腳下的華清池,他們洗溫泉,開盛宴,奏春樂。每逢御駕出遊之日,在長安通往驪山的大道上,圍觀者總是水泄不通。皇家的大隊人馬,聲勢浩蕩,綿延數裡。其中有一支儀仗隊,格外引人注目。這支衛隊就是由親衛、勛衛、翊衛三府人員組成。成員都是十五、六歲的翩翩少年,齊齊地一樣高,身材英俊,儀態風流。由於身份職業不同凡響,個個驕氣十足,不可一世。人們稱這些少年為“三衛郎”。在華清池,他們主要擔當警戒、保衛的重任。其中的一員,就是後來“一詩感江神”的韋應物!
    
韋應物,於紀元737年,正是開元盛世二十五年,生於長安一個破落的官宦人家。他因為長得風采出眾,得以選進皇家儀仗隊。雖然年紀不算太小,但卻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大文盲。正所謂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只知貪玩酗酒,騎射快活。
 
“三衛郎”都是出自官宦人家,經過嚴格“政審”選拔出來的。韋應物在後來《逢楊開府》一詩中,追憶那段生活,真是恃寵無忌,到處橫行,無法無天。詩人說:“我少年時候做過皇帝的侍衛隊員,本來我是個無賴,不學無術,憑著皇帝對我家老子的寵信和恩澤,才得以選上。在所住的街道裡,我是個橫行無忌的兒郎,家裡經常藏匿著一夥亡命之徒。早晨,到賭場上去消磨時光;晚上,又去搶劫東邊鄰家的美女。衙門裡的差役不敢來逮捕我,因為我站在皇宮裡的白玉石台階上。”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倉皇逃往西蜀。韋應物從此脫離三衛府,改弦易轍,開始發奮讀書。二十七歲左右,進入仕途,先後在洛陽、高陵、戶縣、櫟陽等地任職;在長安做過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還出任過滁州(今安徽省滁州)、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和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刺史。後世因此時而稱他韋左司、韋江州,時而稱他韋蘇州。
 
在三十餘年的仕途上,他關心民眾疾苦、國家危難,力所能及地為民眾施德政,同時勤奮刻苦地進行詩歌創作,終於在政聲和詩名兩方面,聲名大振。

接觸過少年時代的韋應物的人,怎麼也沒想到,當年那個潑皮無賴、紈絝子弟,竟然出落成一位努力實踐仁愛德政的地方清官,一位以“高雅閒淡”聞名於世的著名詩人。

在後人眼裡,韋應物是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同樣一流的詩人。他的山水絕佳之作,首推《滁州西澗》。這首詩寫於紀元781年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他出任滁州刺史為官期間。

正是這首詩,後來竟然感動了江神。
 
到了宋代,有位老翁王榮,要過觀江,不料連連大風,颳了七天七夜。王榮沒法過江。江邊的父老鄉親就說:“員外!您寶囊中一定有什麼稀世珍寶。這條江的江神極顯靈。您應當把寶物獻給江神。”
 
王榮覺得自己實在沒有什麼寶物。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條黃麈尾,就拿出來獻給了江神。可是,江風還是不停地吹。現在只剩下一方端硯,能值一點錢,王榮又把端硯獻給江神。江風反而颳得更厲害了。王榮又把玄色虎帳獻給江神。統統都不靈驗!
 
王榮晚上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無法過江。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在心裡說:“現在只有黃庭堅草書的一把扇子,上面寫著韋應物的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那一首”。想到這裡,王榮立刻從包袱裡拿出這把扇子仔細端詳,恍惚之際,左看右看,不認識(王榮老人,文化不高,字又寫的是草寫,所以不認識),說:“我都不認得這玩藝兒,難道江神喜愛它嗎?”於是,便把寫有韋應物詩句的這把扇子,拿到江邊,獻給了江神,江風突然停止了。

只見香火不動,天水相照,就像兩面鏡子一樣平靜,交相輝映。只有南邊吹拂來一陣徐徐順風。王榮大喜,立即開船,不一會兒就過了江。

【知識小辭典】韋應物,(737——792年)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早年以三衛郎事玄宗,後折節讀書,舉進士。唐代宗永泰年間,任洛陽丞,轉京兆功曹。一度辭官閒居。德宗時歷任尚書比部員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轉左司郎中,官終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以田園詩見稱,反映民間疾苦。有《韋蘇州集》。
 
《滁州西澗》的原詩是:“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全詩以“自”字點晴,寫郊外野興天趣,設色清麗,音調圓潤,狀景如繪。高士評謂:“寫景清切,悠然意遠,絕唱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