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4月21日】
古代的人對待技藝都是非常嚴謹的。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的。這也算是一種敬業的表現吧。《夢溪筆談》中有一篇關於吳育與一幅牡丹叢古畫的故事,足見古人繪畫者的敬業與古人對事物觀察的細緻入微。
歐陽修曾經得到一幅牡丹叢古畫,牡丹叢下方畫有一隻貓,歐陽修不知道這幅畫的好壞優劣。丞相吳育跟歐陽修是親家,一見到這幅畫就說:“這畫的是正午時分的牡丹。憑什麼知道的呢?花朵完全開放、花瓣散開,而且花的色澤顯得乾燥,這是正午時的花。貓眼睛裡黑瞳仁像條線,這是正午時的貓眼。假如是早上帶露的花,那就應該花冠收攏、色澤鮮亮。貓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圓的,時間越接近中午就越狹長,到正午時分就細得像一條線了。”
相信丞相吳育如果與牡丹叢古畫的畫者相見,一定會像當年的伯牙與子期一樣成為知音的。
古人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是我們現在的人難以達到的。也許與古人的心性標準有關。因為古人做任何事時都講究打坐調息、內心清淨,才會創造出神奇來。
註:《夢溪筆談》原文如下:
“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