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5月31日】
自古文人墨客都愛梅誦梅,將梅當作人生高貴品格的象徵,並將其作為人生的寄託。東晉時的桓伊所奏的笛曲《梅花三弄》就是著名的一例,後被人改成古琴曲、塤曲、洞簫曲、琵琶曲等,可見古人對此曲的喜愛與崇尚。
《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之一。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作者桓伊系東晉“淝水之戰”名將。梅花三弄,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像。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聲入太霞;三、二弄 穿雲,聲入雲中;四、青鳥啼魂;五、三弄橫江,隔江長嘆聲;六、 玉簫聲;七、凌雲戛玉;八、鐵笛聲;九、風盪梅花;十、欲罷不能。前六段為第一部分,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古人琴論對此曲作解題曰:“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清”指的是“清澈”、“清實”、“清越”。樂曲中的泛音段落要“清”,第二弄中左手的背景音樂彈奏也要“清”。“三弄”中左手的加入以及樂曲在速度、節奏等方面的變化,表現了梅花與寒風搏鬥的倔強性格。引子部分濃重的低音,襯托出冬天清靜而空闊的空間背景。
“清澈”可以理解為聲音清楚,無雜音相伴。所發之音猶如山泉叮咚,又如山澗彈起的水花般輕盈;清實”,雖要輕彈,但要講究質感,猶如風吹銅鈴般清脆,要入木三分,而不能虛泛;“清秀”,要將冬天神清氣爽,梅花高潔的神韻氣質展現出來,不能僅僅停留在指彈的層面,要掌握好氣息,練指更要養心。要做到音色上的“清”以及意境上所透出的“清”,就需要在力度的把握上多揣摩,並加強對每個音的美的追求。
整首樂曲要求彈奏要放鬆,呼吸調勻。在箏家項斯華箏演奏譜《梅花三弄》曲中,標有“開闊地”表情術語。無論以哪個譜本為準,以寬廣的氣息以營造出深邃、開闊的氛圍和意境是不容質疑的一個要點。另外,無論是空弦散音,還是空靈之泛音,亦或是各種各樣的按變之音,取音要講究“剛不粗厲,柔不靡弱”,也才能做到音色上的“清”乃至整體意境的“清”。
備註:
桓伊,有人又叫他桓“野王”,功高名顯,但是非常謙遜,平易近人。他喜好音樂,能達到音樂的奧妙,“為江左第一”,有“笛聖”之美稱。他有一支“蔡邕柯亭笛”,經常自己吹奏。“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正好趕到京城金陵去,“泊舟青溪側”。桓伊沒有見過徽之。桓伊正好從岸上經過,船裡面有客人說:“啊,這就是桓野王啊。”王徽之就唐突地叫人去說:“聽說您善於吹笛,請為我奏一曲吧。”桓伊沒有將軍架子,他也聽說過徽之的名頭與音樂癖好,於是下車,盤踞於胡床,為他吹奏了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這首笛子曲,後來成為中國膾炙人口的《梅花三弄》。
公元384年,他因為在383年的淝水之戰中協助攻破苻堅,“功封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賜錢百萬,袍表千端”。桓伊去世後,安葬於南昌青雲譜,他的兒子桓肅之、孫子桓陵繼承了他的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