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6月02日】
一、會聽話的國王
會聽話的小孩,才能成為好孩子;會聽話的國王,才能成為好國王。
這是古今相通之理。所以,孟子講:“聖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請看下面的一件事:
齊景公非常喜歡捕鳥,專門指派了燭鄒,來替他掌管捕鳥的事情。
有一次,燭鄒不小心,把捕來的鳥,都弄飛了。齊景公很生氣,就叫人去抓燭鄒,要把燭鄒殺掉。
晏子聽說後,便對齊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讓我先把他的罪狀列舉出來後,再殺他。讓他死得明白些吧!”
齊景公答應說:“行!”
於是,晏子便把燭鄒叫過來,當著齊景公的面,列舉他的罪狀說: “燭鄒,你是專門負責替我們君王管理捕鳥的,結果,卻讓鳥飛了,這是你的第一大罪狀;你如今又讓我們君王,因為鳥飛掉了這事兒,而去殺人,這是你的第二大罪狀;各地諸侯知道這事後,一定會認為我們君王,把鳥看得比人命還重要,這是你的第三大罪狀!”
晏子列舉完這三條罪狀後,就請齊景公殺掉燭鄒。
齊景公說:“不殺了!我已聽懂了你的話,還是遵從你的本意,把燭鄒放了吧!”
燭鄒退下去後,齊景公恭敬的對晏子說:“先生的一席話,不僅救了燭鄒的命,還教給了我愛民治國之道!”齊景公是一位善於聽話的好國王。他在委任晏嬰為相後,政治清明,社會秩序逐漸穩正,好轉。
(事據《晏子春秋》)
二、劉邦能聽勸戒,遠離聲色,還軍壩上,終成帝業
劉邦在戰鬥中節節勝利,率兵進入秦國都城長安,見到華麗的宮殿中,有眾多的宮女、玩物和奇珍異寶,便想留在長安住下。他的連襟、大將軍樊噲,勸他別這樣。他不聽。
張良便走過去,也對劉邦勸說道:“因為秦朝無道,所以沛公你才能來到這裡。你要為天下鏟除無道,就應該儉樸,廉潔。現在剛入秦都,就想像秦王一樣享受逸樂,這只能是‘助紂為虐’。再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望沛公聽取樊噲大將軍的規勸,切不可留在長安住下,誤了大事!”
劉邦聽了這番話後,馬上跟隨部隊,駐紮到軍事要地:壩上。
劉邦在關鍵時刻,接受樊噲和張良的意見,能遠離聲色,還軍壩上,繼續艱苦奮鬥,而終成帝業。
(《史記》)
三、持中守正,是聰明人
明代的陳以勤,初入內閣為閣臣時,徐階為內閣首輔,而高拱在內閣裡,也正受到明世宗的重用。朝中官員,各有所附,兩派交相攻擊。
陳以勤保持中立,不涉及任何一派,也不自立一幫。最後,徐階與高拱,都被罷免閣臣,陳以勤卻沒有遭到非難。到高拱再次入閣,又與趙貞吉相攻;閣臣張居正,又從中羅織罪名,陷害雙方。
陳以勤覺得自己與高拱是舊時同僚,與趙貞吉是同鄉,而張居正又是自己推薦來的,思來想去,沒有辦法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又擔心自己也將最終為他們所不容。便極力稱病,要求辭職。明世宗便馬上讓他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並下令賞賜陳以勤以皇宮禁臣中可以驅車馬、 快跑的特權,還任命陳以勤的兒子為編修,在世宗身邊聽令。
兩年以後,高拱被驅出朝廷,他在倉惶離開京城時,深有感觸地說:“陳以勤不偏不倚,持中守正,是個聰明人啊!”
(《明史》)
四、能飲不飲,滴酒不沾
邴原是東漢人,他原本很能喝酒。自從遊學以後,八、九年間,滴酒不沾。一人身背書箱,依靠自己的體力,徒步行走。拜陳留人韓子助、穎川人陳仲弓、汝南人范孟博、涿郡人盧子平等,為師求學。
有一次,臨別時,大家為他餞行。師友們以為邴原不會喝酒,便要他吃飯吃菜。
這時,邴原說:“我原來很能喝酒,只是因為酒能荒廢學業,所以才把酒戒了。今天要與師友道別,又見大家賞臉為我餞行,我應該領情喝酒。”於是便和師友們同坐共飲。邴原的酒量很大,整天都不曾喝醉。但他為了學業,在八、九年間,卻滴酒不沾。
這種恆心和毅力,正是建功立業者的根本保證。
(《昨非庵日纂》)
五、陳亮大義忠貞,冒死上書
南宋朝廷,十分軟弱。有一年,南宋與金國,簽定了屈辱妥協的條約。從此,主和派掌握了大權。他們嚴禁太學生上書議論抗金的事。凡是違反命令的,重則殺頭,輕的也要坐牢,流放。
這時候,陳亮已經是太學生了。可他不顧個人安危,還是堅持上書,要求抗戰,反對議和。紀元1188年,陳亮已經45歲。那年,到長江沿岸的前線,調查情況,觀察形勢。他登上了鎮江的多景樓,遙望北方壯麗的風光,想到國土分裂,百姓受盡了苦難,眼睛濕潤了,不由得大聲說:“一定要渡過大江,收復半壁河山,不能猶豫了!”
從建業前線,回到首都臨安以後,陳亮冒著生命的危險,再次給宋孝宗上書,要求他早定大計,北伐金國,恢復中原。
他在上書中,斬釘截鐵地說:“江南不必擔憂,和議不必遵守,金人不必畏懼,主和派的議論不足為憑!”
不料,這份上書,立即在朝廷上下,引起了一場風波,等待這位愛國志士的是陰森可怖的監獄。但陳亮對此,早已置之度外了。
請一讀陳亮的這首《水調歌頭》吧: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
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
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裡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
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這首詞的大意是:
時間很久了,從未見南方義師出兵北征。
然而,不要胡說堂堂中國沒有眾英雄。
如今,你獨擋一面,深入敵境,笑向刀叢,
終於顯示出我炎黃子孫是何等勇猛。
你身為堂堂漢使,確實值得驕傲豪重,
你心向祖國,有如河水流東,澎湃洶湧;
此行,只不過再次去氈包裡祝賀節日,
總有一天會把敵酋擒來,在藁街示眾。
祖國呵!你堯的京都,舜的國土,禹的疆封,
其中肯定有人永遠不會向敵人屈膝卑躬,
即使是一個、半個,也顯示出我鐵漢錚容。
美好的萬裡河山,被敵人弄得臭氣蒸騰。
哪裡去了呵?為祖國獻身的先烈和英靈,
積鬱於胸的浩氣,何時才能磅礴暢通?
不必懷疑,敵人滅亡的命運早已註定,
祖國的復興,如同紅日,一定會照遍長空!
六、衣著為皇上末節
唐文宗開成二年四月一日,在便殿召見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書(皆官職名)柳公權。
唐文宗舉起袖口對柳公權說:“我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
其他官員都稱讚文宗生活儉樸。
唯獨柳公權不贊一詞。
唐文宗問他:“你為何不說話?”
柳公權回答說:“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首要的是提拔賢能,罷免庸才,接受勸諫,賞罰分明。這樣社會才能繁榮昌盛!至於穿件舊衣服,這只不過一件小事罷了。”
唐文宗覺得柳公權見解深切、獨到,並且直言敢諫,就說:“我知道:你現任中書舍人,不應再兼任諫議大夫。但是因為你有諫臣風度,需要你屈任此職。”
第二天,唐文宗便加任柳公權為諫議大夫,其他職務不變。
(《唐書》)
七、臨危不懼
前秦皇帝統兵號稱百萬,駐紮在淮河淝水一帶,準備攻打東晉。東晉京師一片恐慌。晉武帝拜謝安為征討大都督。他的侄子謝玄,來詢問如何對付苻堅,謝安竟然毫無懼色,對謝玄說:“我另有打算。”說完就不作聲了。
謝玄不敢再問,便派張玄前來詢問。只見:謝安立即命令部下和親朋好友,驅車來到山中別墅。人到齊時,謝安正在與張玄以別墅為賭注下棋。
平常,謝安棋藝低於張玄。這天,張玄心神不定,眼看將下個平手,最後卻全輸了。謝安轉過頭來,對外甥羊曇說:“我贏的這座別墅給你了。”
謝安又帶領大家遊山玩水,一直玩到深夜,才回到家中。此時謝安才指授將帥,要求各自盡職盡責。
後來,謝玄等人率軍已打敗了苻堅。立即快馬向謝安傳送捷報。這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扔在床上,臉上沒一點喜色,仍然與客人對弈如故。
客人問他剛才看的是什麼?謝安慢騰騰地說:“孩子們已經打敗了苻堅。”
下完棋進屋,謝安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過門檻時,把鞋的前掌撞斷了,都沒有發覺。
(《智囊》)
八、文子知人
晉國有個人,名叫文子,他想逃出晉國都城。途中經過一個縣城,跟隨他的人說:“在這個縣城裡,任職的嗇夫,過去是你的好朋友。你現在逃難,為甚麼不在這裡住一宿,以便請嗇夫幫助你,也能等候你後面即將趕來的你的車子?”
文子說:“我先前有權有勢。曾經愛好音樂,嗇夫便送我好琴;我喜歡各種佩戴之物,嗇夫便送我玉環。他這是加重我的過失的做法呀。他過去用這些手段,向我討好。現在,我在難中,擔心他也會出賣我,而去討好別人。”
文子一行人,沒有在這個縣城停留,並馬上離開了這座縣城。果然不出所料,那嗇夫扣押了文子後面的兩輛車,並獻給了晉國的國君。
(《智囊》)
九、高興得睡不著
有一天,孟子聽說魯國的國君,打算讓孟子的學生樂正子,管理政事,便說:“這真是一件好事,今天晚上,我會快樂得睡不著啊!”
“是因為樂正子很堅強嗎?”公孫丑問。
“不。”孟子回答說。
“他又聰明又有主意嗎?”
“不。”
“他見多識廣嗎?”
“不。”
“那您為甚麼興奮得睡不著呢?”
孟子說:“因為樂正子的最大優點,就是喜歡聽取善言。—個人如果喜歡聽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都會從千裡之外來幫助他;假如他不喜歡聽取善言,那別人會模仿他的話說:‘呵呵!我早都知道了!’這呵呵的聲音和冷冰冰的表情,就會把別人嚇跑了。結果,來找他的,都是那些善於溜須拍馬的人。和這些溜須拍馬人混在一起,要想把國家治理好,才怪呢!”
公孫丑聽了,說:“先生,您告訴了我一個千古有用的真理。今天晚上,我也會睡不著了。”
(《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