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3月31日】
一、周武王廣泛聽取、善於採納意見!
《尚書大傳》記載:殷商末代的殷紂王,為人殘暴恣睢。當時的西部諸侯長西伯姬昌(周文王),也曾被他囚禁,受盡了屈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覺得天子(指紂王)做得太不像樣了,於是帶兵伐紂,很快攻破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紂王感到絕望,在朝歌放火自焚,商朝從此滅亡。
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為了穩定局勢,鞏固政權,如何處理殷商的遺民,迫切地擺在了武王的面前。於是,周武王召集群臣,對此事進行商議。
姜尚向武王建議道:“古人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喜愛某個人,就連他房上的烏鴉,你也要喜愛。如果憎恨某個人,就連他家裡的奴僕你也憎惡。’我主張把殷遺民斬盡殺絕,一個也不留。”(原文是: “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周武王覺得這樣做,雖然乾淨利索,卻對穩定局勢不利。就問異母弟召公有何意見?召公說:“我認為應該殺有罪之人,不殺無罪之人。”武王覺得這樣做,還有些道理。
周武王又問同母弟周公,想聽聽他有什麼高見。周公非常嚴肅地說:“我覺得應該既往不究,使殷人有安定的住所,安心於他們的職業。凡是注重仁愛的人,都和他們親近,和他們和睦相處。”
周武王聽了,覺得周公的所說,實在最為正確!於是,就採納了周公的意見。
周武王真是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並且善於採納正確意見的人!
二、私心太烈,聽而不決,猶豫命滅!
《晉書•甘卓傳》記載:西晉滅亡之時,王導、王敦兄弟二人,幫助琅琊王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司馬睿當了皇帝,史稱晉元帝。後來,王敦想起兵反叛朝廷,並勸甘卓和他一起造反。甘卓一開始滿口應承下來,可後來又後悔了,並勸王敦不要走造反的道路。
王敦讓人對甘卓說:一旦起兵的事情成功,他必然讓甘卓得到更高的富位。甘卓聽了王敦的意見,一時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樣做,才能不吃虧。甘卓一心為私,猶豫不決。
湘州刺史、譙王司馬承,對王敦的造反行為,非常反感。他派主簿鄧騫,趕到襄陽,勸說甘卓支持朝廷,帶兵征討王敦。這時,甘卓的參軍李梁勸甘卓:按兵不動。這樣無論是朝廷得勝,還是王敦得勝,甘卓都能得到好處。
鄧騫聽了,明確指出李梁的建議,並不高明:“如果甘將軍(指甘卓)聽從了李梁之言,腳踩兩隻船,必然給自己招來大禍。王敦只有一萬多人馬,而武昌守兵不過五千多人。現在,甘將軍的人馬,比王敦的軍隊要多一倍。如果進攻武昌,為朝廷辦事,肯定能取得勝利。”
鄧騫又說:“甘將軍如果率領大軍,向武昌進攻,就好像摧毀乾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輕而易舉。所有的顧慮,都是多餘的。”雖然鄧騫把道理都講透了,甘卓仍然私心忡忡,猶豫徘徊,不能作出決定。
王敦揮師東下,見到甘卓依然沒有出兵,就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勸他起兵。但樂道融的心,向著朝廷,一到襄陽,就勸甘卓討伐王敦。甘卓終於下定決心,率領軍隊,準備去討伐王敦。
王敦知道後,怕得要命,派甘卓的侄子、參軍甘印,去見他(甘卓),請求他迴轉襄陽,雙方化敵為友。都尉秦康,向甘卓提出,既然想當朝廷的忠臣,就要一舉消滅王敦,不能給敵人留下喘息之機。
但是,甘卓年老多疑,優柔寡斷,竟然聽從王敦的建議,依順了侄子甘印,真的率領軍隊,迴轉襄陽。沒想到,襄陽太守周慮,這時,已經與王敦勾結起來。終於將甘卓抓獲,立即予以暗害。
甘卓本來可以很容易地消滅王敦,建立蓋世功勳,卻因為猶豫不決,反而死在叛軍(襄陽太守周慮)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