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金言(一)

曾敬賢整理選介


【正見網2016年11月08日】

l、仰六代之高風,觀百王之遺蹟

【原文】
朕以萬機暇日,游心前史。仰六代之高風,觀百王之遺蹟,興亡之運,可得言焉!每至軒昊之無為,唐虞之至治,未嘗不留連贊詠,不能已已,及於夏殷末世,秦漢暴君,使人懍懍然兢懼,如履朽薄。然人君在上,皆欲永享其萬乘之尊,以垂百王之後。而得失異趣,興滅不常者,何也?蓋短於自見,不聞逆耳之言,故至於滅亡,終身不悟,豈不懼哉?
——《唐太宗集•金鏡》

【今譯】
我在處理紛繁國家事務的閒暇之日,瀏覽思索著前代的歷史事跡。我十分仰慕遠古六代(指黃帝、唐堯、虞舜、夏、商、周)的高尚社會風俗,縱觀歷代帝王傳流下來的事跡,關於國家興亡的規律,我能夠談談個人的看法了。每當想到黃帝軒轅氏任民自然的清靜無為治理,唐堯虞舜的太平盛世,未嘗不久久的思索著,讚嘆著,實在是不能忘懷它們,到了夏朝、商朝末期,秦朝、漢朝的暴君,使人感到危殆戒懼,好像行走在朽木與薄冰上面。然而處在上位的人君,誰都想要永遠享受天子的尊嚴,留傳於百代帝王之後。然而得與失並不一致,興盛與滅亡難以預料,為什麼呢?大概是缺乏自知之明,不能聽逆耳之言,所以至於滅亡,終身不能醒悟,這難道不令人恐懼嗎?

【附言】
上述這段話,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初年著的《金鏡》一文中講的,反映了他努力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做一個英明君主的思想。

2、亂,未嘗不任不肖

【原文】
“睹治亂之本源,是為明鏡之鑑戒。亂,未嘗不任不肖,治,未嘗不任忠賢。任忠賢,則享天下之福;用不肖,則受天下之禍。臨危之主,各師其臣。若使覺悟,社稷安有危亡之覆?”
——《唐太宗集•金鏡》

【今譯】
觀察社會大治與大亂的根本原因,足夠用來作為我們最清楚明白的鑑戒。社會大亂,沒有不是由於任用不才的人做臣子的。任用忠賢的人做臣子,就可以享受天下的幸福,任用不才的人做臣子,就會遭受天下的禍患。瀕臨危亡的君主,都師法他的不才的臣子。假若使他覺悟起來,國家哪會有被顛覆滅亡的危險呢?

【附言】
這段話也是《金鏡》一文中講的,從任用臣子的這一角度,總結了國家興亡的經驗,反映了唐太宗對任用賢臣的重視。

3、理人必以文德,防邊必以武威

【原文】
為君之道,處至極之尊,以億兆為心,以萬邦為意。理人必以文德,防邊必以武威。……不可以威武安民,不可以文德備塞。
——《唐太宗集•金鏡》

【今譯】
做君主的原則是,自己居處在天下最尊貴的位置,要把萬民放在自己的心坎上,把天下各個地區放在自己的腦海裡,對人民一定要採用禮樂文教的方法進行治理,對邊防一定要採用武力進行威鎮。不可以採用武力威壓的方法,來對待老百姓;也不可以採用禮樂文教的方法,來對付邊防問題。

【附言】
這段話也是《金鏡》文中講的,他認為文、武各有所用,不可偏廢,更不可用錯了對像。

4、大匠構屋,必以大材為棟樑

【原文】
大匠構屋,必以大材為棟樑,以小材為榱橑(讀催遼)。所有中尺寸之木無棄,此善治木者也。非獨屋有棟樑,國家亦然,大德為宰相,亦國家之棟樑也。
——《唐太宗集•金鏡》

【今譯】
大匠建築房屋,一定用大木材做棟樑,用小木材做椽子,所有尺寸符合要求的木材,都沒有被拋棄的,這是最善於治理木材的木匠。不僅房屋有棟樑,國家也是這樣,具有大德的人做宰相,也就是國家的棟樑。

【附言】
這段話也是《金鏡》一文中講的,反映了唐太宗量才錄用臣子的思想。

5、屈一己之欲,樂四海之民

【原文】
多營池觀(讀貫,台榭),遠求異寶,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蠶織,田荒業廢,兆庶凋殘,見其饑寒不為之衰,睹其勞苦不為之感,苦民之君也,非沼民之主也。薄賦輕徭,百姓家給,上無暴令之徵,下有謳歌之詠,屈一身之欲,樂四海之民,憂國之主也,樂民之君也。
——《唐太宗集•金鏡》

【今譯】
大量掘池塘,建築台榭,到遙遠的地方去尋求珍奇異寶,使老百姓不能耕田耘草,婦女不能養蠶織布,農田荒廢,民眾的戶口衰減,看見他們饑寒交迫,不為他們悲傷;看見他們辛勞困苦,不為他們感嘆。這是使老百姓困苦的君主,不是使老百姓過上太平生活的君主。賦稅很少,徭役很輕,百姓家家富裕,在上沒有徵收賦稅的殘暴政令,下面有讚美的謳歌,君主壓抑自身一人的慾望,使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安樂,這是憂國憂民的君主,是使老百姓過上快樂生活的君主。

【附言】
這段話也是《金鏡》一文中講的,表現了唐太宗對君民關係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希望當一個“樂民之君”的想法。

6、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
【原文】
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水滴下垂)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唐太宗集•大唐三藏聖教序》

【今譯】
譬如桂樹,只有生長在高峩的山嶺上,雲中的露珠方能沾濡它的花朵,蓮花只有從綠色的水波中生長出來,飛塵才不能污染他的荷葉。不是蓮花的本性自己潔淨,也不是桂樹的品質本來貞潔,實在是由於它所附著的山嶺很高,那麼那些微末的東西就不能來牽累;所憑藉的綠水非常潔淨,那麼那些混濁的東西就不能來沾染。

【附言】
《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於貞觀末年為玄奘所譯和整理的佛經總集所寫的序言,選自其中的上述這段話,表明了唐太宗對品德與環境關係的看法,說明有識的人類,應該“求結善緣而自幸”。

7、為政之要,務全其本

【原文】
為政之要,務全其本。若中國不靜,遠夷雖至,亦何所益?
——《唐太宗文集•政本論》

【今譯】
治理國家政務的關鍵,務必要保全國家的根本,假若中原地區不安定,遠方夷狄雖然來朝拜,又有什麼益處呢?

【附言】
《政本論》論述治國的要務是保全根本。選自其中的上述這段話,表明了治國首先要把自己國家內部的基業建設好,使本國人民安居樂業。然後才能談得到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關係問題。

(以上均選摘自《中國歷代帝王語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