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十:塗山大會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正見網2017年03月23日】

夏朝:大禹時代之九

塗山大會

在萬民殷切的祈求下,禹王登上天子的大位,遵循唐虞以建寅之月,也就是黃曆正月為歲首,改載為歲,以金德王天下,色尚黑。另外,帝禹建立旗幟的制度以分別等級,夏朝的旌旗是黑色的,所祭獻的三牲也取玄色。

就如當年堯帝把帝位禪讓給孝子舜,治水有功的大禹繼承了帝舜的天子之位。然而,上古的禪讓制度即將被一個全新的制度所替代。治水者大禹將要治理的,不是舜帝留下的王畿和千萬臣屬的諸侯國,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國。他將要開創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全新的民族史。在他之後,生活在中原的民族被稱為華夏。〝夏〞來自於夏族裔的十二個部落姓氏之首。

治理好泛濫的洪水之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族裔胼手胝足,打造一個斑斕的文明。這個東方古文明將以大禹締造的夏王國為其眾多朝代的開端。

禹伐三苗

帝禹登基後大約三年,苗地發生大地震,帝禹號令大會諸侯,誓師曰:〝三苗不敬鬼神,反道敗德,不用君子,小人當道,民心不在,天將懲之。〞這一回,帝禹伐苗的戰爭與舜帝時禹王作為攝政王時的文武交攻、以德善化不可同日而語,是應天命誅滅三苗無道之君。《墨子‧非攻》中對這一場戰爭有驚心動魄的描述。

〝從前三苗大亂,上天召令滅之。夜裡出了太陽,血雨一連落了三天,廟堂中出現了青龍,犬也在市場上嚎哭,夏天裡結冰,大地裂開,泉水流淌,五穀變化,百姓怨恐,怨聲載道。天帝高陽在玄宮授命於大禹,禹以天之瑞令伐有苗。雷電大作。有一位人面鳥身的神敬謹地在一旁候立,一支箭射中了有苗的首領,苗師大亂,潰不成軍,此後,三苗元氣大傷。〞

在這場戰爭的敘述中,上古神人共在的時代立體地呈現了出來,天意及天象的展現,以及其在人間相應的演繹,藉著一個生動的細節而有所展現。在人世間重要的決定時刻,神祗敬謹地守護在一旁,以確保一切依照上天的意願而行。從另一角度來説,這一個細節也表現了古人對於天意的篤信。

這場戰爭將三苗驅趕到丹江漢水流域,推動了古代民族的融合,夏文化向南傳,覆蓋的地域更廣。帝禹克三苗後,劃分山川,分別了事物的上下高低,明布規範,神民和順,天下安定。這就是為什麼大禹攻伐三苗。禹王伐苗乃是出自於天命,唯有如此,才得以〝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也是為什麼墨子說聖王如大禹者〝非所謂攻,謂誅也〞。

這場伐苗的戰爭預示了在神州大地上,華夏民族和各民族之間的新秩序即將誕生。原先在華夏、東夷和三苗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華夏和東夷之間的互動以及夷族的漢化。原本與華夏和夷族鼎足而立的三苗從歷史的主舞台上退位,苗民融入華夏部落,成為華夏先民的一部分。在漢地,夏朝統一諸部落,成為主導中原文化的強大王國。

塗山大會

大敗三苗之後,夏王國的主權確立。帝禹在夏先民生活的嵩山建立陽城為都邑,隨後又遷往陽翟。建都後不久,帝禹順水而下南巡,和部落諸侯大會於塗山。這次諸侯的聚會象徵大禹獲得各諸侯國部落的擁戴,是夏王國建立、華夏歷史進入新一篇章的標誌。

大禹治水及後來擔任代政王時積累了深厚的民心、豐厚的治國實力與經驗,也劃分了行政區域,並建立了保證王朝資源豐足的賦貢制度。在權力高度集中之下,夏王國部落共主的地位超過了唐虞為天下共主時的地位。

在歷史的斷代上,塗山之會被一些學者視為夏朝的開始。

《左傳‧襄公七年》中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記載。《後漢書》中也說:〝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一步。〞

塗山大會是一個裡程碑。在淮水畔的塗山,來自萬國的諸侯各自帶著珍寶來朝,大國獻上五種等級的玉,放在上等的帛中獻上。在那時,打磨成各種形狀的美玉是最貴重的東西,而自從嫘祖發明養蠶取絲,帛是眾絲綢中最高貴的布匹。玄色美好的玉石和五色悅目的帛聚集在大會上,莊重地獻給大禹,這場諸侯大會別有一番文明的風釆。

〝萬〞在這裡形容眾多,但也足見這時中原大小部落林立。在大水初定、一切百廢待興的年代,能號召如此眾多散居各地的部落酋長前來參加大會,並獻上象徵崇敬和地位的玉帛,大禹的夏王國聲望如日中天。大會上,大禹對與會諸侯一一分封行賞,並說明進貢的規則,以及臣屬諸侯國和王畿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由於在這裡數算賦貢,此後塗山被命名為會稽山。

帝禹在塗山上舉行了盛大莊嚴的祭祀大典。帝禹受命於天,是為天之子,行掌理天下之權。祭祀中演奏盛大的《大夏》樂舞。那是十三年治水大功告成後,大理官臯陶奉大禹之命所制的大樂。

自從伏羲氏發明琴瑟、女媧氏造笙篁賜人,樂舞一直是聖王教化萬民的方式。然而日月移轉,當帝禹在諸部落酋長前展現大夏莊嚴的樂舞時,這和當年舜彈唱《南風歌》而教化百姓的時代相比已是另一番氣象。也就是說,華夏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內涵。華夏文明進入了新的階段。

當大夏樂舞大陳於南方的塗山,對於散居中原的部落酋長和諸侯國首領而言,悠揚大器的樂舞幾乎就是一種文明的啟蒙。很可能,這是他們頭一回聽見籥透過竹管傳出的、風一般的聲音吹奏的典雅樂音,頭一回看見夏人莊嚴舞動的肢體。在樹立五服制、建立夏王國和各諸侯國之間的臣屬及賦貢關係的同時,帝禹把來自大夏的樂舞展現在千萬邦國的面前。

這時,大洪水的記憶漸漸淡去了,歷經伏羲氏、黃帝、堯舜禹時代的辛勤開墾,華夏文明有了初具成熟的規模。隨著大水的底定和夏王國的建立,華夏民族開創的文明也已漸成氣候,泱泱然、巍巍然展現在這神州大地南方的塗山山頂上。

塗山大會共三天,直到第三天,部落酋長防風氏才姍姍來遲。防風氏是〝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也就是說,他是南方巨人族的首領。對於來自北方的帝禹,居於南方的巨人防風氏桀驁不馴,不甘臣服。

然而宗主國與從屬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一種規矩,其實質是與天道相對應的人間秩序的部分展現,所以防風氏的遲到決不是一件小事情,為了確立維護人間秩序的禮法,大禹命左右處死防風氏,並把他的屍體示眾(《韓非子‧飾邪》)。由於防風氏足足有三丈高,行刑之人夠不到他,得築起高大的架子才能完成行刑。這巨大的架子就叫刑塘,刑塘在山陰縣北一十五裡。千年後,吳國攻打越國,在會稽山上發現一副巨人骨,光是巨人的一截脛骨就裝滿了一車,得專門用一輛車來載。

吳王派使者去魯國,讓使者把骨頭拿給博學的孔子看,並問孔子:〝骨頭裡最大的是什麼?〞孔子描述了塗山大會發生的事,並說:〝這就是當年被大禹殺的防風氏。這就是最大的骨頭了。〞

在上古時代,巨人族確實生活於地球上。防風氏的一截腿骨就能裝滿一車,足見這一位上古巨人骨頭之龐大,猶如出土的恐龍腿骨。古書中有不少關於巨人國的記載,如〝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河圖玉版雲,大秦國人,長十丈〞。 這些大人國和他們聚會的大人之堂,就是古代巨人族生活的地方。

上古時代,巨人被視為神靈。防風氏被誅後,越人建廟宇每年祭拜。古代還有幾位巨人,如與黃帝大戰於涿鹿的蚩尤身長數丈,也被稱為南方巨人。另外追日的夸父、不死的刑天,都是上古時代的巨人。防風氏的一截腿骨在戰爭中無意之間被發現,證實了傳説中的巨人族確實曾經在上古時代生活在地球上。#

參考文獻:
1. 《墨子》
2. 《山海經》
3. 《左傳》
4. 《國語》
5. 《韓非子》
6. 晉‧孔曄《會稽記》
7. 晉‧張華《博物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