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4月04日】
【原文】
諸葛亮《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 234),字孔明,三國時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後輔佐劉備建立蜀國。紀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任丞相。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後死於軍中。後人輯有《諸葛亮集》。
【賞析】
表,是封建時代大臣用來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實用文體。《出師表》是三國時建興五年(紀元227)蜀相諸葛亮出師北伐時,給後主劉禪的奏表。它最早見於西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本無篇名,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文選》時所定。因建興六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征前又上了一表,故又稱建興五年上表為《前出師表》,建興六年上表為《後出師表》。
《前出師表》由“忠諫敘理“和剖情表態”兩部分內容組成。文章第一部分,歷數國家面臨危難:其一先帝劉備統一大業未成一半,就死去;其二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對蜀十分不利;其三蜀漢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較差。由此構成危急時刻。從而為表的“立意”做了鋪墊。但僅僅認識到解決矛盾的不利因素,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充分肯定其有利因素,也只有善於利用有利條件,才可能最後解決矛盾,戰勝對方。諸葛亮超人之處,即在於此。他數舉忠臣志士,勸後主因勢利導,並在這基礎上,提出勵精圖治的三點要略:納諫、法治、用人。開宗明意,為後文的展開,打下基礎。
後主劉禪懦弱昏庸,對這樣的君主,首要之意是“張聖聽”,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所謂法治和啟用人才。因此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三要略的第一點,是“納忠諫”,於此可見文思之縝密。其次是法治。昌明法度,即不論文武百官、皇族侍臣,還是平民百姓,如有作奸犯科,或盡忠行善者,都不應偏私;均由司法部門按刑賞法則處理,“以昭陛下平明之治”。第三是善用才。任賢良、去庸鄙。諸葛亮舉出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這三文一武,是由先帝考驗選拔的忠臣,請後主遇事,無論大小,俱可徵求他們的意見。舉文官武將為例後,諸葛亮又引證歷史上“親賢遠佞”的正反兩方面教訓,作進一步說明。“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正反對舉,利害鮮明,偶句對列,寓意深刻。他又以先帝嘆息痛恨後漢桓帝、靈帝兩人為例,說明“親賢遠佞”之重要。暗喻後主劉禪,勸其以此為戒。又聯繫實際,指出對可信賴之人,要“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以上為第一部分。從“臣本布衣,……”至結尾,為本文第二部分。通過敘忠情,言宏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將二十一年來“開濟兩朝”的忠誠,自剖於眼前,兩句駢對,情盡志出。“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恐”、“傷”兩字,可謂點睛之筆,說明他完全是為先帝著想,表現出作者的一片忠心。
最後,諸葛亮自立軍令狀;督責諸臣;又勸後主“察納雅言”:三方共同努力,以復興漢室。言盡意詳,完滿結束全文。
此表作於天下大亂,三國鼎立的建興時期,表現出興邦建業,頑強進取的精神。文章善於達意、暢志,被喻為“志盡文暢”。(《文心雕龍.章表》)
一般章表,常給人以呆板無情的感覺。而通覽此表,諸葛亮為國家興亡的忡忡憂心,表現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決非僅邏輯縝密,事實確鑿而已。此外,文中語言駢散結合,語勢自然而有節奏感。正反對比、設喻恰當等,也給文章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