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江夜》的藝術技巧

唐蓮


【正見網2017年04月05日】

張可久《 越調 憑闌人•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
江上何人掐玉箏?
隔江和淚聽,
滿江長嘆聲!

【註解】

澄澄(cheng呈):明淨清澈。
掐(chou)玉箏:用手指彈撥箏樂。有以箏訴苦之意。

【賞析】

這是用小令詩的語言,所描繪出的一幅《江夜聞箏圖》。一輪明月當空,千裡澄江似練。忽然傳來樂音,竟是箏弦拔顫。其聲如哀,如怨;如述,如嘆!

這是哪一位玉人,在彈奏玉箏啊?只能聽到她彈的樂音,卻無法見到她的玉顏!隔著漫漫的江水,聽她彈奏的人們,都被她暗暗感染,不禁珠淚漣漣。就連整個的江水,都發出了深長的哀嘆!——這種意境是多麼令人深思回味、扣人心弦啊!

中國的古詩,是最講究表現技巧的,元人小令正是繼承了這一優秀的藝術傳統。本篇運用“同文多復法”(把一個字或幾個字,反覆的多次使用,以增強表達效果)十分出色。

詩歌在有限的字數裡,一般須要避免字面上的重複。這樣才能使語言精煉優美,辭采繁華。但是,如果詩人“藝高人膽大",偏偏要在一首詩中,重複某一個字詞,重複得恰到好處,“重複得比不重複還美”,這就形成一種“險奇"的藝術境界。此種技巧就是“同文多復法”。本篇題為《江夜》,總共只有二十二個字,但是一個“江”字,便重複了五次之多。詩人越是重複使用這個“江”字,人們讀起來,越覺得詩味濃郁。

為了論證這種技巧,我們且來“旁徵博引”一番。先看唐代元稹的五言絕句《行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閒坐說玄宗!

這首詩,在短短二十字中,“宮"字便重複了三次。但是,我們讀來並不覺其多,不厭其復。相反,突出了詩歌的意境,把“宮中”的今昔之變、盛衰之跡,十分顯豁地烘託了出來。

宋代詞人蔣捷,在《虞美人•聽雨》中,寫道: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詩人通過“聽雨”一詞的三次重複,寫出了生話歷程中的三個時期,把少年、壯年和老年的漫長生活,都集中在“聽雨"中寫出。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寫林黛玉在秋天“心有所感”,“發為章句",作《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澹秋草黃,
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
哪堪風雨助秋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
驚破秋窗秋夢續;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淚燭……

這首詩總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其中竟將“秋"字,重複了十五次之多。由於運用了“同文多復”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林黛玉的秋日悽苦的心情。

運用“同文多復”的藝術技巧,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多次重複的字詞,都應與所寫題旨有關。不能隨心所欲去任意重複那些無關緊要的字詞。如《秋窗風雨夕》,獨獨選出一個“秋”來重複,張可久的這首《江夜》單單選出一個“江”字來重複,均與作品的題旨,有重大關聯。
二、多次重複的字詞,必須安排在恰當位置,讀起來才會琅琅爽口,鏗鏘悅耳,以增強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否則,詩篇會被弄得佶倨聱牙,滿口釘餖。

最後,讓我們再讀一遍這首小令:

江水澄澄江月明,(好水好月好環境!)
江上何人掐玉箏?(世上還有不幸人。掐玉箏:以箏訴苦!)
隔江和淚聽, (世上苦人多,大家都有同情心!由此---)
滿江長嘆聲! (可見中國有希望,鏟除邪惡,共迎太平!)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