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蒲公英

天一


【正見網2003年03月30日】

一天,到診所上班,一進門就見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正在懷裡哇哇大哭的嬰兒,自己也傷心地哭,丈夫幫不上忙,急得團團轉,醫生也在一旁嘆氣、皺眉頭。一問,原來是患了乳癰,兩乳又紅又腫,碰一下都痛得刺心,更別說讓孩子吸了。

見此狀,我就到外面挖了幾把蒲公英,告訴她水煮後飲下癰腫立即會消失。她半信半疑地抱著孩子回去了。第二天,她先生送來一大束鮮花,感謝我給他妻子的蒲公英,告訴我很靈驗。我對他說,這花不用給我,是草藥的功勞。今後見到有同樣的病症,儘量多傳於患者,口舌相傳,以解患者疾憂,我就很高興了。

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症,可服可敷,頗有應驗。而治乳癰乳癤、紅腫堅塊,尤為捷效。鮮者揭汁溫服,干者煎服,一味即可治之。

蒲公英是一味遍布各地的中草藥,可是在《本草綱目》的「草部」中竟未能查到。原來,李時珍把蒲公英從「草部」移到了「菜部」。

這是因為蒲公英又是一味非常可口的野菜。尤以春日尚未開花時,十分柔嫩,可以拌、炒來當菜吃。

藥王孫思邈在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的夜晚,不小心將左手中指背觸著了庭木。第二天拂曉就感到「痛不可忍」。經歷十天後,疼痛更劇,瘡腫高大,「色如熟赤小豆」。他聽老人說,蒲公英可以治好,於是就如法治之,結果「手下即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如故」。此事在孫思邈的名著《千金方》的序言中有記載。

刊於1326年元代薩圖穆蘇的《瑞竹堂經驗方》中,記載著一段神秘故事:昔日越王曾遇異人得一方,名「還少丹」,此方「極能固齒牙,壯筋骨,生腎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鬚髮返黑,齒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富有仙緣,當診之,不可輕泄。」說得神乎其神,而其是以蒲公英為一味主藥。可見,這滿地長的被視為野草一樣的蒲公英,除了可以治病,還有更多的功效,惜世人不知其用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