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7月17日】
《樂記》中記載:「審察一個國家的音樂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政治狀態,也能從中知道該如何去治理。」[1]
「太平盛世之樂,安詳又歡樂,其國家必定政通人和;亂世之樂,充滿了哀怨與憤怒,這個國家必定倒行逆施;亡國之樂,充滿悲哀與憂思,百姓就會陷於絕望的困境。聲音之道,與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宮音代表為君王,商音代表臣下,角音為民,徵音為事,羽音為物。君、臣、民、事、物這五者不亂,就不會有不和諧的聲音。若宮音亂了,則樂聲荒亂,這個國家的君王必定驕縱無度;商音亂了,則樂聲傾軋,表示這個國家官員敗壞;角聲亂了,則樂聲憂傷,百姓必多怨憤;徵音亂了,則樂聲悲哀,國家必多事不寧;羽聲亂了,則曲調傾危,表示國家財用匱乏。若五聲全部亂了,相互侵陵,則稱為慢。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2]
由此可看出,樂還可以用來預測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旦夕禍福,這也是從樂治國的功用中分離出來的。
《神仙拾遺》與《隋書·萬寶常傳》中記載:萬寶常天生聰穎,具有音樂的天分。有一次巧遇神仙點化,傳授給他即將失傳的八音演奏法,還把歷朝歷代的音樂都教給他,並糾正了各種樂曲中的錯誤。萬寶常得到仙人的傳授,從此便精通了人間的所有音樂。
隋文帝開皇初年,命令沛國公鄭譯等人審定樂律。後來文帝召見了萬寶常,問他鄭譯修訂的音樂是否可行。寶常說那是亡國之音,旋律哀怨淫放,不是高雅正派之聲,並極力反對使用這種音樂,請求以水尺為律尺,來調正樂器聲調。萬寶常也創作新樂曲,但新樂曲典雅平淡,不被當時的人所愛好,擅長音樂的太常大都排斥詆毀它。
萬寶常曾經聽大常寺演奏的樂曲,聽完之後,流淚哭泣。人們問他為甚麼哭,萬寶常說:「這樂聲淫厲而悲哀,預示著天下不久將自相殘殺,並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殺光。」當時隋朝正處於全盛時期,所有人都對萬寶常的話不以為然。不久後,到了隋煬帝大業十四年時,天下禍亂四起,終於驗證了萬寶常的預言。
《通典》記載:隋煬帝巡遊江都前,樂工王令言的兒子從宮中回到家,在戶外用琵琶彈《安公子》這首曲調。王令言聽後臉色驟變,內心驚恐,趕緊告誡兒子說:「你不要隨駕去江都了,這支曲子沒有宮聲,宮代表君主,皇上肯定回不來了。」後來隋煬帝果真在江都被殺。
《唐語林》記載:唐朝開元末年,西涼府都督進獻了新曲,唐玄宗便招待諸王欣賞。曲子結束後,大家都紛紛稱賀,唯獨唐玄宗的大哥寧王默然不語。玄宗就詢問緣故,寧王回答說:「這首曲調雖然優美,但是臣聽說,一支樂曲從宮音開始,商音結束,中間由角、徵、羽諸音組成,頭、尾都要呼應宮、商。這首樂曲開頭就離開宮調,中間也很少用徵音,而商調用得雜亂且有增強之勢。臣又聽說,五音中宮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宮調不強盛則君王勢力微弱,商調過強則臣下有作亂犯上的徵兆。事情現形在音律之中,散播在歌聲裡,而見之於人事。臣惶恐有一天會有亂臣作亂逼上之禍,陛下恐有流離之難,都預言在這首曲子中了啊!」
精通音律的玄宗皇帝聽了後沉默不語。等到安史之亂發生後,玄宗倉皇逃離長安,舉國一片混亂,才證實了寧王這知音預測的能力。
(待續)
[1] 《樂記》: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2] 《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