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7月20日】
在伊尹之前,有黃帝感盛衰之惑,辨陰陽之別,與歧伯、雷公、伯高等談醫論道,留下傳世巨著《黃帝內經》,又有神農氏炎帝,「宣藥療疾」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不出,最後誤嘗斷腸草而死,留下最早的中草藥經典《神農本草經》;到伊尹這裡,他將各種藥物加水煎煮,形成「湯劑」,也留下一本巨著《伊尹湯液經》。
拿一張藥方到中藥房,換回一包包的草根石頭樹皮,再拿一個陶罐,打開一包倒進去,加水,熬煮,時間或短或長,離火,潷出湯汁;再加水,煮第二次……捏著鼻子灌下去。湯劑──中藥水劑, 「湯者,盪也」,湯劑便於藥物配伍,見效快捷操作簡單。
世世代代全體中國人,將這「湯劑」喝了數千年,伊尹功莫大焉。
伊尹寫下的《伊尹湯液經》在宋朝以後就佚失了,後世的代代醫家不知道遺憾了多少年。令人意外的是,近些年有一本中醫古籍《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被發現,裡面竟然附有《伊尹湯液經》的內容,這本書一經整理行世,立刻對中醫界產生巨大影響。因為裡面還附有一張圖《湯液經法圖》,以圖示的方式,將人體陰陽五行與醫藥的關係一一道明,圖簡而意深,據說是伊尹《湯液經》組方規律之千古秘圖。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說:「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商朝有一個聖賢國相伊尹,撰寫了《湯液經》三卷,是藥方,共三百六十篇:上等好藥是食補益方一百二十篇;中等一般的藥是療疾祛邪的方子,也是一百二十篇;下等的是有毒性的藥,是殺蟲辟邪的方子,也是一百二十篇,一共三百六十篇。實在是萬代醫家的規範,蒼生護命的寶貝。
卻原來,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食補療法,竟也是拜伊尹所傳,而且還是「上品上藥」。
醫食一體滲透在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不一定聽說過這個詞的人,不知不覺也在實踐著這個概念,花椒、豆蔻、茴香、砂仁、生薑、肉桂等等,中華食材中的各種調料、幾乎全都是中藥,入於食物,既鮮美又祛病,還能調平人體的寒熱溫涼。更不用說注重養生的族群,是如何地得益於此。
成湯和伊尹的美食談,提到過 「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四川的生薑,招搖山的桂皮,加上白芍、甘草、大棗調入酸味和辣味,煮出來的「桂枝湯」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中國南方的普通家庭主婦都會。是典型的醫食同源的佳肴,桂枝湯的源流,傳說就是伊尹配製由張仲景收入《傷寒論》中的。
還有一本醫典《針灸甲乙經》,內中寫道:「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
漢朝末年曾經流行過一種傷寒,全國的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一還多。名醫張仲景研究出了特別有效的方子,救了很多的人。《針灸甲乙經》道出張的辯證和方藥源於《湯液經》,張仲景舉一反三,把伊尹的經典擴為十幾卷,用了多有效果。
伊尹自己也有記錄,在近年整理出的清華簡《湯處於湯丘》裡:「小臣善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絕肪、滯以粹身,體痊、平;九竅發,明以道心;咽舒、快以恆。湯亦食之,曰:「允!此可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
──小臣我善於做食物,烹飪和合。成湯的妻子有莘之女吃了之後,去掉體內多餘淤積之物,純粹其身,身體痊癒,皮膚平滑,九竅舒發;耳聰目明,咽喉長久都很舒暢。成湯亦吃了,說:「真妙啊!此道可以讓萬民和合嗎?」小臣我回答說:「可以。」
君臣的問答很「中國」,可能只有中國人能看懂。
最早的中醫治病,藥材的採集季節、服藥的時辰都有講究,把人體放在天地的大系統裡調節,伊尹和合飲食,使人體達到了陰陽調和。推而廣之,「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群也可以達到陰陽平衡,天人也就合一了,萬民也能合和了。
自古醫家朝拜的殿堂三皇廟,伊尹赫然在位,是歷代中醫膜拜的醫聖之一。
參考文獻:
1.《醫說:卷一原醫》
2.《漢書‧藝文志》
3.《針灸甲乙經》
4.《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