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7月07日】
商朝的年代
從滅夏立商開始,到本身也被周滅掉,商朝年曆是多少年?歷史學家們討論了幾千年,至今沒有定論,有認為600年的,有認為500多年的,有認為496年的。史記也沒有商朝的年曆,略如夏代,有帝王的名字世次,無年數。
大體上說,認為商朝的壽命在500~600年左右的比較集中。
夏、商、西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歷來懸而未決,費掉過專家學者的諸多筆墨。中國大陸在1995年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 被了解其中曲折者稱之為「杯具」, 一是國際學界不認可,同宗同源的台灣也不予採信;二是國內負責任的學者不認可,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古史考》第九卷,將之全面推翻。
不進此「杯」也可了解商朝,忽略它好了。應該知道的是商朝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600~1700年左右開始的。
商朝的地望
商朝的地望也是考古學家、史學家們爭論的話題,也是沒有結論的題目。
夏朝=夏直屬國+諸侯各國,商朝=商直屬國+諸侯各國,那麼「商」還是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它在哪裡呢,在夏朝權力中心的東面,「夏」直屬國的東面,不是隔壁鄰居,是隔、隔壁鄰居,甚至於隔、隔 、隔壁鄰居。
夏朝建在黃河上游,到了商朝取夏而代之,權力中心就移到了「商」的地盤。商朝建在黃河之下游。
商朝開立伊始,定都於亳,故址很可能在河南省商丘市。在成湯定都之後,商朝歷經幾次遷都,又回到毫,但是後來的毫不一定是原來的那一個,《帝王世系》說:「亳殷,今偃師是也,然則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國,一亳在河南谷熟,為南亳,即今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徙者。」
《帝王》也是一家之言,因為後世還在不斷為此爭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古部落的遷徙,經常把地名也帶上走,比如商朝的首都為「毫」,在這裡的是毫,到了其它地方再建一個都邑還是命名為毫,毫地就有了好幾個,此毫經常非彼毫,哪個是哪個,不是當事人通常就搞不清楚了。
不是大問題,大致的地望到了殷墟出土之後就知道了,商朝的後期,它的都城在河南的安陽縣。
商朝的世系
商朝的世系,從成湯開始到商紂王結束,一共歷經31個君主。他們是:太乙(成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商紂王)
商朝的形態
談商朝的歷史,不能不再提一提這個「朝」,不是如今概念裡的大一統帝國,商朝和夏朝一樣,也是天子統領天下相對較獨立的諸侯國。
大禹時代的塗山大會,「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有一萬多個諸侯國代表參加,眾多的邦國並非整齊地集合在天子的旗幟之下,而只是奉夏為「天下共主」。
夏朝的先君大禹功勳聲望極高,在世時統領群龍,比如調解相鄰國家的糾紛、牽頭開個會議什麼的,是當仁不讓的領袖。夏為宗主,擁戴它的眾多小國就為諸侯。
而夏本身,其實也是眾多國家中的一員,有自己的一份國土;不同的是它的地位有點特殊,如果把中原比作一個大教室的話,有點像一個班的學生在教室裡生活,夏是學生中的班長。
諸侯國也被稱之為方國。
商原來是夏的眾多方國中的一個,叫商方。孟子說:「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商方國的大小也就是這麼區區的70裡方圓。
如今商取夏而代之,「班長」就是商國了。
諸侯各國有義務「來朝」,向宗主國敬獻財物,與宗主國保持友好往來。
同時,方國的內政由國君自行管理,宗主國一般不能干涉──一萬多個方國活動在中原地帶,可以想像得到國家的袖珍。不過既是國家,地位還是獨立的。
但是,如果諸侯國君不修德或敗德,干涉是要來的。天子就要帶領天下諸侯的聯軍,或者責令德高望重的大諸侯國,領聯軍去匡正那個諸侯的國政,甚至廢黜當事國君,另立賢德的君主,甚至於滅掉這個國家。
當「班長」並不容易,萬國對共主的服屬,往往是因為宗主國君王的德高望重,一旦此王德行修為有瑕疵,失去諸侯的尊重,「班長」的日子就比較難過,諸侯離心離德,不來朝見。
《史記》將之稱為「衰」。以後我們將看到,商「衰」過好些次。
成湯建立了商朝,中原依然是邦國並存的局面。只是商從方國變身為宗主,管理的方式和前朝一樣,還是一國統領多國的國家聯盟。
有一點不同,大禹時代,諸侯國有一萬多個,到了成湯時代,天下只有三千諸侯了。還有七千多諸侯哪裡去了?400多年的時間裡,被滅的、自然消亡的、合併的……確定成湯踐王位的就是 「三千諸侯大會」。
前八後五 不常厥土
商族早期從發源到成湯立朝,「自契至成湯八遷」,400多年的時間裡,先商的君王們領著族人進行了八次的遷徙。商朝成立後的約200年,也遷了至少五次。
西漢的張衡給他們做了一個總結:「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居相圯耿,不常厥土。」意思是商族人屢屢遷都,商朝建立前遷了八次,商朝建立後遷了五次,地名為相的居住地被河水毀壞了,就遷到耿地去,不常在一個地方居住。
整個部落的遷徙,是個浩大的工程,糧食輜重不用說,鍋碗瓢盆要帶上,扶老攜幼浩浩蕩蕩,安頓下來還要祭祀、造房等等。搬過家的人都知道搬家多累人,商族人平均50年搬一次「國」。
商族人為甚麼這麼愛遷徙,是個很令人困惑的問題,遷居的背景和原因,幾千年來的研究者還沒研究出統一答案來。商人善遷倒是真實不虛,先商階段算是小試身手,到商朝終結,他們箕子一遷就遷到朝鮮半島去了,建立了「箕子朝鮮」;商紂王的十萬大軍也遁跡了,三千年後,考古學家發現商王室後人在美洲祭拜祖先……
從契祖到成湯建朝的八遷,遷都的地望,現在有據可查的有四次。範圍基本是在如今的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會的地帶,每次往外遷徙後商族都又回到了商丘附近。
遷到第八次,成湯定居於亳。
說這前八遷是因為得說毫。就像介紹美國歷史就得提到費城一樣。亳貫穿了商朝前期的150~200年,是商族人的吉地。成湯把都邑遷至亳,是為了追隨先王的足跡。他為此寫了《帝誥》,向遠祖帝嚳報告遷回故地的情況。
此後歷經六代11王,商都一直在亳,是商朝前期最重要的城邑。在商朝歷史上,定都時間最長的是殷,僅次於殷的就是亳。
毫在哪裡?沒有標準答案。一般認為就是河南省的商丘。
商丘是商族的發祥地,也可以看作吉祥地。商朝建立後,又有過五次大遷徙,這些有文字記載,也沒離開商丘太遠。那是後話了。
中國人有句俚語:「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谷。」直譯是從上邊的房間搬遷到下邊房間,會找不到一籮筐穀子。意思是搬一次家的損失是很大的。這俗語對商族人不適用,他們在一次次的遷徙中,疆土越來越大,國力越來越強盛。
參考文獻:
1.《尚書正義》
2.《西京賦》
3.《史記》
4.《說自契至成湯八遷》 (王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