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對人是慈悲的

智誠


【正見網2018年01月01日】

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漢魏六朝時代,以民間趣聞逸事搜集編撰而成的中國古典名著《搜神記》,因其內容豐富生動、情節曲折離奇,千百年來被廣泛流傳。此書與《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堪稱是中華神傳文化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在《搜神記》中有一段「張璞與二女的故事」,十分感人。

張璞,字公直。任吳郡太守。朝廷宣召讓他回京城,路過廬山。他的女兒攜同堂妹和婢女順便到廬山神廟遊覽。婢女指著一個英俊的青年神像和張小姐開玩笑說:"讓這一個做你的夫君吧。"張小姐嫣然一笑,什麼也沒說。幾人接著遊玩,日暮方歸。

那天夜裡,張璞的妻子夢見廬山神來送訂婚的聘禮,說:"我的兒子不成器,感謝你們選擇他做女婿,送上這點禮物表示微薄的心意。"張璞的妻子醒來,對夢中的情節感到很奇怪。就把夢中的情景說與張璞和大家聽。婢女把當時在山神廟開玩笑的情況訴說了一遍。張夫人於是害怕起來,催促張璞和家人趕快上渡船,離開這裡 。

船離岸行駛到了河中央,船突然停下,不走了。河水還在嘩嘩的流著,可船就是紋絲不動,全船的人都感到震驚、害怕。於是都往水裡投東西,把自己隨身攜帶的吃的、用的,投到河裡。但是船還是不動。不知是誰說:「張大人您把您女兒投進水裡,船就能走了。"大家都很驚奇,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一查問,船上的人誰也沒有說這不仁義的話。

大家明白了,這大概是神的旨意。有一人快人快語:「神的意思已經告訴我們了,為自己的女兒導致一家人、一船人一起殉葬,合適嗎?」

張璞知道,這一定是廬山神迎娶自己的女兒來了。雖然嫁女兒的話不是他們夫妻應允的,但自己家人說的話也得算數啊!況且自己的女兒在場,根本沒有拒絕或反對的表示,女兒的心態神是知道的!

張璞強忍悲痛,對自己的夫人說:"我實在不忍心看投女兒下河,你和家人們把這事辦了吧。"他就爬到船艙上的小樓裡去躺下,讓妻子去把女兒投進水裡。

張璞的夫人當然也捨不得把自己的親生女兒扔到河裡去。就私自做主把張璞死去的哥哥的女兒代替自己的女兒。侄女也願意替堂姐去「赴約」。張夫人含淚讓侄女坐在蓆子上,大家輕輕把蓆子放入河中,侄女連同蓆子迅速沉入水中。船這時才緩緩地開動了。

船動了,張璞流著淚從小樓上下來,想安慰自己的夫人。看見自己的女兒還在妻子身邊坐著。知道是妻子把自己的侄女投入河中,頂替了自己的女兒。遂大怒道:「我有什麼臉面活在這個世上!」於是親自動手把自己的女兒投進河裡,女兒哭喊著沉入河中。

全船的人都陷入悽慘的哀傷中。

過了一個時辰,船行到了下一個渡口,大家遠遠望見落入水中的兩個女孩站在渡口邊上,衣袂飄飄,在向大家招手。

船靠近碼頭。有一個小官吏站在岸邊,對張璞說:"我是廬山神的主簿。代廬山神向你道歉,他知道神不能和人婚配,又敬佩你的仁義,因此送還你的兩個女兒。"      

張夫人詢問女兒詳情。兩位姑娘說:「只看見漂亮的房子和官吏士卒,不覺得是在水裡面。」

一家人破涕為笑。船上的乘客們都嘖嘖稱奇。

聽完了這個故事,我們是不是感覺張璞心太狠了,一點父女之情都不念,就把自己的女兒扔大河裡去了,其實不然。

張璞的「無情」可是大有說道的。他詮釋了在神傳文化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對神靈的敬畏和行為操守。

首先是「信」在先。婢女的一句玩笑話,就等於是一個口頭的婚約,張璞的女兒也沒有任何不同意的表示。這裡面也有一個如何認識或對待神像的問題。神像被人們供奉起來後,按照佛經上的說法,就有一個這位神的法身在上邊,雖然人們感覺神像不吃不喝、不說不動、不冷不熱,是個「死」泥胎!但是從世界萬物都有靈這個佛理上說,廬山神廟裡的神不更是一位只是人眼看不到的鮮活的生命嗎?他聽到看到人對他的承諾,從而心有所動,不也是正常的嗎,因此廬山神他信以為真,下聘禮來了。

事情到這一步,事態的發展就取決於張璞夫婦了。你要不同意這門婚事,你可以再到廬山神廟去,重申一下你的觀點,表明你不同意的原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嗎,父母的表態也是關鍵性的嘛!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張氏夫婦採取了逃婚這樣一個迴避矛盾的辦法,以為趕快離開這是非之地就一切都煙消雲散了,但是人以為得意的事,豈能瞞過神的眼睛,這個執著娶媳婦的神早已「伏兵半路,要逼婚搶親」了!

船到江心之時,我們看到了中華傳統美德撫育下,張璞他那閃光的道德操守。首先,他是「信」的忠實踐行者。自己家的人既然承諾了這個婚事,不管是誰說的,都必須有「信」用,不能賴帳。其次,不能讓一船人的性命伴隨自己愛女的命運而沉浮。雖萬般無奈,但他是篤信神靈的存在:舍女取「義」。在一船人並不知情的情況下,張璞是可以有多種選擇的,道德的力量讓他選擇了這個大寫的「愛」,這就是——愛眾生。

然而事態的發展,再一次瓦解式的考驗張璞。「人」投入江中,船開動了。但導致船開動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的愛女,而是自己的侄女。面對這種尷尬的窘境,他依然可以有許多方式來維持這個既成的事實,維持這個「僥倖」的團圓,而又不失君子之「風範」。

但是,一個經過三綱五常神傳文化浸潤而成長為國之棟樑的人,他的是非榮辱觀是簡單而透明的,損人利己的作為對他來講是不齒的,是寧死也不可為的!他的第一念是用死來維護自己做人的名譽和操守。當然,他或女兒必有一人要去以死求義。

一個符合傳統道德規範的「剛烈之舉」在家人悲悽的淚水中發生:女兒被他親手送入河中,「赴婚約」去了。

張璞在這刻不容緩、接踵而來的一個個考驗中,在無雕琢、去粉飾中,讓人們看到了一位行仁義、敢擔當,凜凜正氣逼人仰視的偉丈夫。

此情此境,人均敬重張璞,而神們又何嘗不敬呢!

神不能奪這位仁愛至上、義薄雲天的好人之所愛,而好人一定要有好報也是永恆的真理,神仙們還是這個真理監行者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