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精選今譯:杜甫《望岳》

慧誠


【正見網2018年12月28日】

【原詩】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讀自)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岳:指東嶽泰山。望岳:近岳而望。    岱宗二句:岱:泰山的別稱。岱宗,即泰山,因泰山為五嶽之首,故尊稱岱宗。  齊魯:春秋時的二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延綿深遠,從齊到魯,看不到青山的盡頭。    

造化二句:造化:天地自然。鍾:聚集的意思。 陰陽句:形容泰山的高峻,山陰面背日昏暗,山陽面迎日曉明。割:分割。

盪胸二句;盪胸:衝擊滌盪心胸。層云:一層層的雲霧。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    

會當二句:會當:應當。凌:攀登。    

【今譯】

    五嶽之首的泰山竟是何等氣象?
    從齊到魯那是一望無盡的青蒼。
    天地給了它無限的神奇和秀壯,
    高聳的山峰割開了昏曉與陰陽。
    山腰生出層層雲氣盪激著胸膛,
    睜大了眼睛跟蹤那歸鳥的去向。
    我應當努力去攀登高險的頂峰,
    站在山巔把那些渺小群山眺望。

【說明】

這首五言古詩,是一首記游抒情詩。杜甫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從吳越一帶歸來,赴洛陽應進士考試,不第。後數年間游齊趙。這首詩是游泰山時寫的。
    
詩中通過對泰山的描繪,讚美了泰山高大而又神奇的景象,藉以表現了詩人青年時代豪爽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懷抱。詩以設問句提起,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身經歷其境。又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色,綿延不絕,由近而遠地描狀泰山,橫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形勢。「鍾神秀」: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皆聚於泰山,這是就雄峻所作的概括。「割昏曉」,承「青未了」,突出其雄偉形勢,緊扣「望」字,寫近望之勢。五六句,從感受寫,氣象萬千,雲氣層生,搖盪心胸,放開眼界,於蒼茫雲海之中,見眾鳥歸山,「盪胸」、「決眥」、「生」、「入」,在寫主觀感受上,反襯出泰山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巨力。結聯以「會當」從「望」字推開,透過一層,作假設聯想,因泰山之雄壯,而引出一覽無餘後的極望之情,顯示出俯視一代的精神風貌。最後以虛擬的筆法,用想像中的極目遠望作結,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熱烈情懷。
    
這首詩形像鮮明,意境開闊,通篇寫望而不露一個望字,含蓄而開朗。
    
仇兆鰲說:「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盪胸由於層雲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入處,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杜少陵集詳註》)

【諸家匯品】

明代唐仲言:此記泰山之勝也。言山形峻絕,其青翠之色,亘齊魯而不窮,蓋造化之神秀於此聚,陰陽之分曉於此分;登之則層雲旋繞,足以洗心;望之則宿鳥歸飛,咸能刮目。然此特「望」中之景耳。若登絕頂而覽觀,則宇內無高山矣!(《唐詩解》)
 
清代浦二田:公望岳詩凡三首,此望東嶽也。越境連綿,蒼峰不斷,只「青未了」三字,勝人千百矣。「鍾神秀」在岳勢前推出,「割昏曉」就岳勢下顯出。「盪胸」、「決眥」明逗「望」字,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讀杜心解》)
    
明代王嗣奭:「齊魯青未了」,「盪胸生雲」,「決眥入鳥」皆望見岱嶽之高大,揣摹想像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像光景,三字直管到「入歸鳥」,此詩中大開合也。「齊魯青未了」,語未必實,而用此狀岳之高,真雄蓋一世。「陰陽割昏曉」造語亦奇,此實語矣。「盪胸生層雲」,狀襟懷之浩蕩。「決眥入歸鳥」,狀眼界之寬闊也。想像登岳如此,非實語,不可以句字解也。公蓋身在嶽麓,神遊岳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集中《望岳》三見,獨此辭愈少,力愈大,直與泰岱爭衡。詩垂近千年,未有賞識者。余初亦嫌「盪胸」一聯為累句,今始知其奇。(《杜臆》)
   
愛新覺羅•弘曆: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嶽爭雄,次句寫得高遠意出,三四句奇峭,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唐宋詩醇》)
   
清代仇光鰲:此望東嶽而作也。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杜詩詳註》)

清代何義門:首尾實,中四句虛。「岱宗夫如何?」岳字倒起,「夫如何」三字,盡望之神理。「夫如何」三字,幾不成語,然非三字無以成下句,有數百裡之氣象。 (《義門讀書記》)
 
清代金聖歎:(首句)一字未落,卻已使讀者胸中、眼中隱隱隆隆具有「岳」字、「望」字。蓋此題非此三字,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題亦用不著也。「夫如何」,猶雲「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一題當面,心手茫然,更落筆不得,恰成絕妙落筆。此起二語,皆神助之句。

(二句)凡歷二國,尚不盡其青,寫「岳」奇絕,寫「望」又奇絕。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設,恰是「望岳」二字。(三、四句)二句寫「岳」,一句寫其從地發來,一句寫其到天始盡,只十字寫「岳」遂盡。」(五、六句)二句寫「望」,一句寫「望」之闊,一句寫「望」之遠。只十字寫「望」亦遂盡。從來大境界,非大胸襟亦未易領略。讀此四句益信。(末聯)翻「望」字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為「眾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結,真是有力如虎。(《杜詩解》)
   
清代施補華:《望岳》一題,若入他人之手,不知作多少語!少陵只以四韻了之,彌見簡勁。「齊魯青未了」五字囊括數千裡,可謂雄闊。後來唯(韓愈字退之)退之「荊山已去華山來」七字,足以敵之。(《峴傭說詩》)

(筆者附言:1999年720之後,我們一些同修,在某公園老地方「散步」,忽見一位青年,大約是中文系學生,騎自行車跑來,說:「叔叔阿姨們,你們上了泰山,一定要堅持走到頂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完,向大家鞠了幾個躬,含著淚,騎上車,離去了…筆者永遠記得這個情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