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01月21日】
【原文】
興貿易,制耒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字詞義解釋】
(1)貿易:商品交易買賣。
(2)耒(lěi)耜(si) :中國上古時的翻土農具。
(3)炎帝:即神農氏。
(4)琴:古稱琴、瑤琴、玉琴,現稱古琴、七弦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
(5)瑟:中國古代彈弦樂器,形狀像古琴,原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每弦下有一柱。常與古琴合奏。
【譯文參考】
神農氏時開始振興貿易,發明翻土的農具;伏羲氏發明了琴和瑟等樂器,建立男女婚嫁的禮儀。
【讀書筆談】
這一課的知識,是告訴孩子們商業,農業,禮樂和人倫教化的起源。神農氏炎帝和伏羲氏是這些文明的始祖,遠在這一期五千年的文明之前。
根據《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的論述,在五千年有系統史料記載之前,也就是在黃帝之前,存在著一個漫長的三皇時期,這段時期大多以神話傳說的方式流傳,這些帝皇都神通大顯,具有聖德,以半神半人的形像教化人間,制禮樂正人心,定婚嫁懂人倫,帶領人類從矇昧無知走向開化,一步步走進了漁獵文明和農耕文明,最後才進入開啟這一輪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黃帝時代。
關於三皇,有眾多說法,我們這一課提到的炎帝與伏羲,都曾出現在三皇的名單中,因此,我們就把炎帝和伏羲叫做三皇時期的帝王。
伏羲來自神秘的華胥國
其實伏羲遠在炎帝之前,這裡提到的就是他首先制定了最早的禮樂與婚嫁人倫的制度。使得人類懂得與獸類的區別。從此,人們有固定的家庭人倫,告別只知道有母親,不知道有父親的群婚狀態,父子之情,夫婦之道,長幼有序等這些人倫理念,道德教化得到了最初的奠定。
據遠古傳說,三皇時期有一個地方叫華胥國,華胥國是半人半神的國度,非常神秘,那裡有一個大澤叫雷澤。一天,有巨人的足跡出現在雷澤中,華胥國有女子稱華胥氏的,出於好奇以腳踩在巨人足跡上,從而有感而孕,生下了伏羲氏。
《列子.黃帝篇》記載:黃帝白天夢遊,到了華胥國。華胥國非常遙遠而神秘,非人力所能到達,只能神遊。其國沒有管理者,一切與自然相合一,百姓沒有私慾,沒有愛恨,也沒有痛苦,既不戀生也不畏死,可凌空飛行,具有神力,自然萬物都無法傷害他們,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悟得治國之道,經過二十八年,治理得同華胥氏國一樣。
這些記載表明,伏羲制定的琴瑟古樂器和禮樂,婚嫁制度,來自半神的華胥國度,原本屬於神的世界的東西,後來再次讓黃帝於夢中見到,通過黃帝來正式開啟這一期的五千文明。黃帝治國就等於修道,夢中點化,在治國中不斷提升德的境界,為此天下大治,他也就得道圓滿,升天成神。
這些遠古的傳說,一再提醒人,人類的文明,來自神的系統安排,通過降生於人世的聖王傳給了人類。
據說伏羲之後,繼承他的是女媧氏,但她不是造人的女媧神。而是繼承伏羲帝位的女皇,她就是為男女婚姻牽線搭橋,成為中華歷史第一媒人,被後世奉為「媒神」的先祖。她完善了伏羲氏所建立的媒妁嫁娶制度,更細緻地規範了人倫道德。
炎帝修道 乘鶴登天
神農五行屬火,以火德為王,是太陽神降生,所以稱為炎帝,他給人類帶來無限生機。五穀耕種,茶道醫藥等等仰賴太陽的,讓人與萬物得以生長繁榮的根基和文明,得以奠定。他定於正午進行貿易,也是出於火德的德性。
據說神農氏的母親是少典的妃子,名叫女登,稱為任姒,女登游華陽的常羊山時,見到神龍的龍頭,感而懷孕,生下神農氏。
神農氏也生來就具備神通,但他與伏羲不同,需要修道才得以飛天成神,《莊子》中記載著一則神農氏向老龍吉學道的故事。表明他是修道之人。後在神農架乘上仙鶴白日飛升,修道圓滿。也就是說,他與後來留下《黃帝內經》的黃帝一樣,負責給後世留下修道成神的修煉文化。只不過黃帝是乘龍飛天。神農架位於湖北省的原始森林,是當年神農採藥救人的地方。因神農氏採藥時,「架木為梯,以助攀援」,得名「神農架」。傳說神農氏帶領貼身大臣在此採藥時,突然天降仙鶴,他們便乘上仙鶴,升天而去。至今古蹟還在。隨州市北的烈山,還留有神農洞、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神農洞中的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過的器物。
神農氏以德施政,國家並無法令,卻天下歸心,自覺歸附順從。據《帝王世紀》記載:炎帝時期,諸侯夙沙氏起兵反叛。炎帝認為此事歸罪於自己德性不夠,便主動退位以修德。夙沙的百姓聽說後,因慚愧而倒戈,反攻夙沙氏,歸順炎帝。可見其德性早已深入人心,後世一般帝王雖然達不到這樣的威望,臣民的教化自然也跟不上,遇到問題無法原樣照搬來處理政事,但是,先祖的聖德會永遠成為炎黃子孫為政以德的依據和典範。
【說故事時間】
南方之帝--炎帝神農氏
炎帝,相傳與黃帝是同胞兄弟,管理陽光熾熱的南方大地,是太陽神,也是農業、醫藥之神。傳說他的形狀是牛頭人身,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提倡日中為市,成立市場,以物易物。
人類逐漸繁衍,遊牧、狩獵所獲得的糧食已不能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炎帝四處尋找繁殖食糧的方法。據說,有一天從天上降下穀米(一說丹雀銜來九穗禾),他便命百姓把谷種收集,然後播種在開墾過的黃土上,引水灌溉,使得五穀順利成長,百姓獲得充足的食物。為使耕種更方便順利,神農氏「斫木為耜, 揉木為耒」(《易.繫辭》)發明了翻土的耒耜、鋤頭等農具,提升耕種的效率,奠定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自此人們結束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他為「神農」,即「農業之神」。
人們在生活安定、糧食不再匱乏之後,自然就有交易的需要,於是炎帝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 繫辭》)教人們成立「市場」,選定一個固定的時間進行交易。炎帝既是太陽神,自然選定一天當中太陽最熾熱的正午,要大家把貨物聚集在市場上,以物易物,時間一過就散市。
相傳古人有病卻不知如何醫治,炎帝遍嘗百草,找出藥草的寒熱溫和特性,以及相互配合的禁忌,寫成醫書,教導人們如何分辨藥草,並用藥草來醫病。傳說他為了嘗藥,曾經在一天之中吃到七十種毒藥草,但都被他化解了。另有一種傳說是,神農有一條神奇的鞭子,名叫「赭鞭」,只要用赭鞭鞭打各類花草, 就能知道藥草有沒有毒,甚至連植物的寒、熱等性質都會顯露出來。所以炎帝留下《神農本草經》,也被尊為醫藥之神,中藥之祖。
(註:據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幼學瓊林》改編,增加筆談部分,以便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