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法第一人(東晉名僧)法顯的故事

慧欣 整理


【正見網2019年12月02日】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公元399年,法顯65歲的高齡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遊歷30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3年,復沿海路歸國,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而法顯在九死一生之際於義熙八年(412年)夏在不其牢山,又被稱作勞山(現青島嶗山)南岸登陸,入不其城,首次將彌勒信仰引入神州,對中國歷史和修煉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立志奉佛,西行求法

法顯本姓龔,出生在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他有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擔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歲的時候,就把他送到寶峰寺出家做沙彌。

十歲時,父親去世。他的叔父考慮到他的母親寡居難以生活,便要他還俗。法顯這時對出世的信仰已非常虔誠,他對叔父說:「我本來不是因為有父親而出家的,正是要遠塵離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沒有勉強他。不久,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回去辦理完喪事後即還寺。

法顯性情純厚。有一次,他與同伴數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窮人來搶奪他們的糧食,諸沙彌嚇得爭相逃奔,只有法顯一個人站著不動,他對那些搶糧食的人說:「你們如果需要糧食,就隨意拿吧!只是你們現在這樣貧窮,正因為過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搶奪他人糧食,恐怕來世會更窮,貧僧真為你們擔憂啊!」說完,他從容回寺,而那些搶糧的人竟被他說服,棄糧而去。這件事使寺中僧眾數百人莫不嘆服。

二十歲時,法顯受比丘戒。從此,他的信仰之心更加堅貞,行為更加嚴謹,時有「志行明敏,儀軌整肅」之稱譽。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歲的法顯已在佛門度過了六十二個春秋。六十多年的閱歷,使法顯深切地感到由於戒律經典缺乏,使廣大佛教徒無法可循,以致上層僧侶生活浮華,為了維護佛教戒律,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法顯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去尋求。《祐錄》原文:常慨經律舛缺,誓志尋求。

這年春天,法顯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從長安起身,向西進發,開始了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旅行。次年,他們到了張掖(今甘肅張掖),遇到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五人,組成了十個人的「巡禮團」,後來,又增加了慧達,總共十一個人。「巡禮團」西進至敦煌(今甘肅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資助,西出陽關渡「沙河」(即白龍堆大沙漠)。法顯等五人隨使者先行,智嚴、寶雲等人在後,白龍堆沙漠氣候非常乾燥,時有熱風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沒而喪命。法顯後來在他的《佛國記》中描寫這裡的情景說:「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走了十七個晝夜,一千五百裡路程,終於渡過了「沙河」。

接著,他們又經過鄯善國(今新疆若羌)到達蔦夷國(今新疆焉耆)。他們在蔦夷國住了兩個多月,由於蔦夷國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兩大派),法顯一行屬於大乘教,所以他們在蔦夷國受到了冷遇,連食宿都沒有著落。不得已,「巡禮團」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魯番)籌措行資,有人隨西域僧人去了罽賓(在今克什米爾)。

法顯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孫的資助,又開始向西南進發,穿越塔克拉瑪大沙漠,這裡異常乾旱,晝夜溫差極大,氣候變化無常,行人至此,艱辛無比。如法顯所述:「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法顯一行走了一個月零五天,總算平安的走出了這個被世人稱作「進去出不來」的大沙漠,到達了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他們在於闐住了三個月,分頭繼續前行。慧景、道整等人經過子合國,翻過蔥嶺,渡過新頭河到了那竭國。法顯和慧應、寶雲、僧景等人則經宿呵多國、犍陀衛國而到了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其間巡禮團」的僧眾有的參拜後返回了中國,有的則病逝他鄉。

法顯獨自去了那竭國,與慧景、道整會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蘇納曼山。對應的「大雪山」指喜馬拉雅山)。此山冬夏常年積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陰,突然遇到寒風驟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襲擊被凍死了,法顯撫摸著慧景的屍體,無限感慨的哭道:「取經的願望未實現,你卻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後與道整奮然前行,翻過小雪山,到達羅夷國。又經跋那國,再渡新頭河,到達毗荼國。接著走過了摩頭羅國,渡過了蒲那河,進入中天竺境。法顯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時間,周遊中天竺,巡禮佛教故跡。

在北天竺,法顯第一個到達的國家是陀歷,相當於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達麗爾(Darel),這裡和尚都是小乘,有一個木雕的彌勒像,同佛教傳入中亞和中國有聯繫,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三也記載了這一件事。

此後,道整留在了天竺。而法顯一心想著將戒律帶回祖國,便一個人繼續前行。他周遊了南天竺和東天竺,又在恆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印度泰姆魯克)寫經畫(佛)像,住了兩年。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年底,法顯離開多摩梨,搭乘商舶,縱渡孟加拉灣,到達了獅子國(今斯裡蘭卡)。至此,法顯身入異城已經十二年了,他經常思念遙遠的故國,有一次,他在獅子國王城的無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國的白絹團扇供佛,觸物傷情,不覺潸然淚下。

法顯東歸,初示彌勒信仰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誓願,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爪哇島)。法顯在這裡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去了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船上各人雖知己到漢地,但不知道到了漢地的哪一處,有人認為已過廣州,也有人認為尚未過廣州。法顯於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裡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勞山。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消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時為東晉義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顯歸來,帶回了取自天竺的龍華圖及相關佛典,入不其城後展示過此圖並開示彌勒信仰(在《彌勒下生經》有記載,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是在龍華樹下,其樹名龍華者,言其枝幹高大如龍盤空,且能開燦爛之花,結豐碩之果。言三會者,其轉第一次法輪,遇彌勒佛聽經聞法受記度脫者,是為龍華初會;經若干時期,有若干眾生,又聞彌勒佛說法而得超凡入聖者,是為龍華二會;到最後一會,則大轉法輪,凡為彌勒佛所度之機,皆度盡無餘,是為龍華三會),法顯在不其城居住了一個月左右,後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終老於此,卒時八十六歲,一說八十二歲。

法顯65歲出遊,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到祖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三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像的艱辛,正如他後來所說的:「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他的西行和東歸締造了傳奇,本身就是一個神跡。

法顯以年過花甲的高齡,為了信仰和誓願完成了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的遠途陸海旅行的驚人壯舉令後世為之敬佩,唐代名僧義淨曾感慨萬千:「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創辟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王路。」他們為佛法在中土的洪傳奠定了修煉文化,其作用舉足輕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