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堅志》中的三件神奇器物

德惠


【正見網2020年06月06日】

《夷堅志》是南宋名臣洪邁多年記錄的筆記合集,其中記載了許多他所知的神奇事件。其中記載了用現代科學難以解釋的三件神奇器物,在此介紹給大家。

一、點燃紙捻就可把食物做熟的銅銚(diào)

天台縣(今浙江省天台縣)陳達善先生,在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一1189年)由「監左藏庫」的職務,升任開州(今四川開縣)太守。他在開州得到了一個銅銚,「銚」字的解釋為:便攜的小金屬鍋。這個銅銚直徑才剛剛三寸,象小圓鼎一樣下面有三隻腳,上面有象紙一樣薄的蓋子,陳達善開始並沒有在意它。

後來有人告訴他:這是一件異物,「投食物於中,然紙炬燎之,少頃即熟」,只要把食品放到裡面,點燃一張紙捻在下面烤,很快食物就熟了。陳達善聽後決定做實驗,他拿一雙豬石(一對豬腎、豬腰子),讓廚師像平時那樣切好,上面撒上鹽和酒,放入銅銚再加水,蓋好蓋。他親自點燃個紙捻放到銅銚下面燒,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頃刻間就聽到水燒開的汩汩聲,紙捻燒完後揭開蓋子一看,豬腎已爛熟。從此他每天早上都用銅銚自己做早飯,吃完再辦公。後來他又當了湖北轉運使,洪邁的長子從湖北鄂州江邊經過時,聽他說了這事。

二、讓食物一個月不壞的鐵甑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北人東路總管李邦也,派僕人帶了幾種異物來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委託當地統領陳涉替他賣掉。其中有一件異物是一鐵鼎,這鐵鼎可裝下一鬥東西,口徑有七寸,看起來粗陋拙劣。還有一口鐵甑(zèng),甑是古代蒸飯的器物,好像現代的蒸鍋,外觀就像一隻瓦鼎,甑底的寬度與鼎口的寬度一樣,甑口徑一尺七寸。鐵鼎、鐵甑都是一尺五寸高,甑底有孔,以透蒸飯的蒸汽。鐵鼎、鐵甑可能是一套,所以兩樣東西打包價五千緡(mín)銅錢。緡的原意是古代穿銅錢用的繩子,在這裡用作計量單位,指一串錢。五千緡就是五千串銅錢,古代一般每串一千文,就是五百萬文銅錢。

陳涉不明白為什麼要價這麼高,李邦也的僕人說:「三伏內炊物於中,經一月不餿腐」。陳涉讓人做了二鬥米飯放鐵甑裡試驗,果真一個月不壞。陳涉這才相信了。鐵鼎、鐵甑都沒有銘文記載製造時間,也沒人知道這兩件奇物是哪朝哪代的東西。可惜大家認為這個功能不重要又太貴,所以無人購買。李邦也的僕人只好又把它們帶回去了。

三、金主完顏亮的鎮國奇石

劉通判曾告訴洪邁說,他過去在江陵時,見過一個淮甸(淮河流域)客商,劉通判與他聊起世間奇珍異寶,談的很是投緣。這客商說:南宋高宗紹興辛巳年(公元1161年)冬,金主完顏亮死於內亂,宋軍趁機反攻,很多金軍運載財物的隨行舟船都被宋軍繳獲。客商當時還是個小軍官,也俘虜了一個金人,拿劍威脅要殺他,那金人哀求說:船上有寶物,我拿過來,你不要殺我。

他把捆綁金人的繩索放開,派兩個士兵跟著他。不久,那金人抱著一個匣子來了,打開一看,裡面還是一個匣子,兩個匣子都是金玉裝飾,再打開第二道匣子,裡面還是一個匣子,就這第三層匣子裡裝著寶物。寶物是一塊石頭,三棱的,上尖下大,顏色微黃。石頭腰部有條玉龍纏繞。龍仰首抬頭,左爪在撲一顆玉珠,龍爪、龍牙猙獰雄健,如同活物般逼真。這龍的形像跟世間所畫的龍不太一樣。那金人說:我們金國的皇帝完顏亮把它當作鎮國之寶。要看這寶物的神奇之處,只要打盆淨水,等到夜半將石頭放到水裡,很快那石頭上方會升起一層黑雲,覆蓋在石頭上。當黑雲出現,完顏亮就會趕緊把這奇石收起來,認為如果稍微晚一點,它沒準就會飛升離去!於是當場試驗,一看果真如此!於是就把這奇石珍藏至今。

劉通判說我當時聽完他的講訴,就問那客商:此物還在嗎?客商說:我這些年經常隨身帶著。劉通判提出要看一看,第二天客商就把石頭拿來了。劉通判在夜半時打一盆水,一試,果真石頭上方出現了黑雲。天亮後劉通判就把石頭還了回去,這寶物後來的下落他就不知道了。

這三件器物都經過了實際的檢驗,而且有明確見證者,見證者還都是朝廷官員。銅銚只要紙捻燃燒的很小熱量就能讓食物爛熟,似乎可以放大熱量;鐵甑保存食物的功效,類似現代的冰箱、冰櫃,但不用能源,這兩件都是超越了現代科學的認識,說明古代存在著超越當今科技的另外一條科學發展道路。完顏亮的鎮國奇石能產生黑雲,還怕它飛升離去,看起來更加神奇,可能來自於另外空間。其實認識宇宙、發展科技的道路不止一條,現代西方科學不過是走了很低能的一條路,一切的發展都被死死的局限在這一個空間中。現代科學並不值得迷信,希望所有人都能放下成見重新認識古老的文化與當今洪傳的修煉功法。為什麼古代都推崇修煉,絕非古人迷信,恰恰是因為他們在古文化薰陶下更能認識宇宙的真相。各種修煉方法中我特別推薦法輪功,法輪功功效特別顯著,其法理直言了許多修煉的真機,最適合於現代眾生修煉。

資料來源:《夷堅志》

原文一:天台陳達善,淳熙中自監左藏庫出知開州。得一銅銚,不知其為異物闊徑剛三寸,下列三足,上有蓋其薄如紙。或告之曰:「投食物於中,然紙炬燎之,少頃即熟。"陳試取豬石一雙,使皰人如常法批切,瀲以鹽酒,仍注水焉。自持一炬燎其腹,俄聞銚中汩汩有聲,及炬盡舉蓋,石子已糜熟。自是每夙興,必用此法,食畢,乃出視事。後為湖北轉運。大兒過鄂渚,聞其說。

原文二:乾道三年,北人東路總管李邦也遣間仆持異物數種至楚州,托統領陳涉貨易,一鐵鼎,容一鬥,口廣七寸,狀甚粗拙,一鐵甑,形類瓦鼎,其底廣與鼎等,口廣一尺七寸。二物之高皆尺有五寸,甑底有竅,以透氣。需錢五千緡。涉問其所以異,曰:「三伏內炊物於中,經一月不餿腐。」命蒸飯二鬥試之,信然,莫知為何代物。然於用不甚急,無肯售者,復攜歸。

原文三:劉通判云:曩在江陵,見淮甸一客,因語世間異物。言紹興辛巳之冬,虜亮戕滅,隨行帑藏舟車多為王師所掠。吾亦從而奮獲一生首,將揮之以劍,其人哀鳴乞命曰:「舟中有寶,當取獻以自贖。」乃釋其縛,遣二卒隨之以往。少頃,攜一匣來。啟視,又一匣,兩重皆金玉裝飾。第三匣內一石,三稜,上尖而下大。色微黃,石之腰有玉龍旋繞,仰首,左爪撲一玉珠,爪牙鱗鬣猙雄,熟視如生,不與世間繪畫者類。其人云:「虜主以此寶為鎮國。尋常欲觀其變化,則用淨盆貯水,候夜半置於水中。須臾間,黑雲蒙覆其上,必急收之。稍緩,恐或升去。」某如所言試之,果然爾,遂珍藏到今。劉曰:「物今在此否?」曰:「常以隨行。」因從借觀。明日出示,留之至夜,亦一試之,悉然。又明日,復歸之,不知其後存與亡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