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言:領導管理篇•古訓數則(之五)

董其昌 整理


【正見網2020年07月27日】

【古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
【今譯】國君以德政治理國家,就會像北極星被群星環拱一樣,受人民的擁戴。

【古訓】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今譯】執政者講究信用,人民就不敢不說真話。

【古訓】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今譯】遠方的人不歸順,便應該修德政,去感化他們,使他們歸順。歸順之後,便讓他們安居樂業。

【古訓】生有厚利,死有遺教,此盛君之行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今譯】活著時,能使人民獲得很多利益;死後,能留下不朽的言教,這就是偉大君主的德行。

【古訓】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管子•牧民》)
【今譯】不欺騙人民,下面的百姓就會親近、擁戴執政者。

【古訓】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管子•小問》)
【今譯】對人民講信用,人民就信任你;對人民施仁政,人民就歸向你;嚴肅端正,人民就敬畏你;行之有禮,人民就讚美你。

【古訓】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管子•形勢》)
【今譯】一方面關懷臣民,一方面又要有威嚴,這樣為君之道,才算完備。

【古訓】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左傳》昭公三年)
【今譯】由權臣、卿大夫掌握國政,人民就失去了依靠。(意謂:權力下移,政出多門,人民就無所適從)

【古訓】威立於上,民服於下。(《戰國策•秦策一》)
【今譯】權威在上面樹立了,百姓也就在下面服從。

【古訓】欲王者.務博其德。(《戰國策•秦策一》)
【今譯】想要稱王天下的人.必須使自己的德行寬厚廣博。

【古訓】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
【今譯】從政的人,必須是言行一致。

【古訓】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士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呂氏春秋•貴信》)
【今譯】君臣不誠信,百姓就會批評指責,國家就不得安寧;當官不誠信,年輕的就不敏畏年長的,地位尊貴的和地位低下的,就會互相輕視;賞罰不誠信,百姓就會輕易地犯法,不願意接受役使。

【古訓】愛多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韓非子•內儲說上》)
【今譯】仁愛過甚,那麼法令就難以確立;威嚴太少,那麼下級就會侵犯上級。

【古訓】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史記•商君列傳》)
【今譯】得人心的人,就興旺;失掉人心的人,就會垮台。

【古訓】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史記•五帝本紀》)
【今譯】仁厚而威嚴,慈愛而有信義,嚴格要求自己,就能使天下歸服。

【古訓】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史記•鄭世家》)
【今譯】執掌政權一定要以德服人,不要忘記政權是靠什麼來鞏固的。

【古訓】上足仰則下可用也,德足慕則威可立也。(《淮南子•兵略》)
【今譯】執政者足以使人敬仰,下面的臣民才能為他所用;執政者的品德足以使人敬慕,他的威望才能樹立起來。

【古訓】威有三術: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六)
【今譯】權威有三種方法獲得:有以道德而威服人的,有以強力而威服人的,也有靠狂暴恣肆威服人的。(正確的主張是:以道德威服人)

【古訓】明王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所以,不任之以詞也。(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
【今譯】賢明的君主派遣使者一定會謹慎地選擇所任用的人:一旦決定任用,就真心地信任他,而不是只在言詞上表示信任。

【古訓】夫德不施,則民不歸;刑不緩,則百姓愁。(《說苑•貴德》)
【今譯】德澤不施,人民就不歸附;刑罰不寬,百姓就愁苦。

【古訓】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蹶。(《黃石公三略》)
【今譯】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國家就會衰弱,但是威嚴失度又會導致失敗。

【古訓】愛人多容,可以得眾。(《三國•吳書•孫皎傳》)
【今譯】愛護眾人,多所寬容,就可以團結起眾多的人來。

【古訓】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晉•郭象《莊子注•人間世注》)
【今譯】上千人聚集在一起,如不以其中一人為首領,不是亂,就是散。

【古訓】十羊九牧,其事難行;一國三公,適從焉在?(《舊唐書•劉子立傳》)
【今譯】十隻羊就有九個放牧的人,事情是難以做好的;一個國家同時有三個當權的,下面的人應該聽從誰呢?

【古訓】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資治通鑑•周紀二》)
【今譯】國家靠人民來保障,人民靠信用來保障;沒有信用就無法驅使人民,而沒有人民就無法守住國家。

【古訓】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資治通鑑•周紀三》)
【今譯】昌導德惠,先從普通民眾開始。而遵從政令,則必須先從地位尊貴的人開始,以取信於民。

【古訓】古代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王安石《商鞅》詩)
【今譯】自古以來要治理好人民在於能守信用,把一句話看得比百兩黃金還貴重。現時的人是不可以全盤否定商鞅的,商鞅能夠通過言而有信,使政令堅決貫徹實行:這一點是可取的。

【古訓】誠故信,無私故威。(宋•張載《正蒙•天道篇》)
【今譯】誠實,所以能取得人們的信任;不謀私利,所以能有威嚴。

【古訓】紛更變易,紀綱不得布,法度不得立,臣下無所持循。(《元史•許衡傳》)
【今譯】國家的政令,頻繁的更動變化,政紀綱領得不到貫徹實施,法令制度不能發揮作用,群臣就無所遵循。(意謂:要保持政策法令的穩定性,不可朝令夕政,輕易變動)

【古訓】公生明,廉生威。(《清碑•官箴》)
【今譯】辦事公正才能使自己變得聖明,廉潔才能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古訓】 上知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禮記•緇衣》)
【今譯】執政者喜歡什麼、反對什麼,不可不慎重。因為他是老百姓的榜樣。

【古訓】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禮記•中庸》)
【今譯】君主的舉止,往往被世人當作天下共行的道理;君主的所作所為,往往被世人當作天下遵循的法度;君主的言論,往往被世人當作天下必守的準則。

【古訓】禁之以制,而身不先好,民不能止。(《晏子春秋•雜下》)
【今譯】用法律來禁止不好的事情,如果領導人不首先身先士卒,就無法制止老百姓。

【古訓】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辟之若草木,枝葉必類本。(《荀子•富國》)
【今譯】上面怎樣,下面就怎樣,這就好像草木,它的枝葉是由根本決定的。(意謂:作領導的,要起好的表率作用。)

【古訓】上好義,則民暗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荀子•大略》)
【今譯】在上位者喜好禮義,那麼百姓就會私下端正自己的行為;在位者如果喜好財富,那麼百姓就會為私利而去拚命撈錢。

【古訓】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辨也,上端誠則下願愨矣,上公正則下易直矣。(《荀子•正論》)
【今譯】當政者是下面的本原,當政者政事公開,無所隱瞞,那麼下面就知道怎麼治理了;當政者正直誠實,下面的就謹慎忠厚;當政者公正無私,下面就公平正直。

【古訓】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荀子•非相》)
【今譯】要求自己嚴格,所以才能夠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榜樣。

【古訓】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荀子•君道》)
【今譯】君主是源泉,百姓是水流;源泉清則水流清,源泉濁則水流濁。

【古訓】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
【今譯】從政的人,嘴上說了,就必須身體力行,去實踐它。

【古訓】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今譯】】無法讓下級端正上級,必須由上級做起,才能端正下級。

【古訓】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上》)
【今譯】君主自身是規正德行的根本,官吏好比耳目,是受君主節制的。君主立身清正,人民就受到教化;君主品德端正,官吏就能管好。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關鍵在於君主。

【古訓】理亂在上也!(《管子•霸言》)
【今譯】治亂的關鍵,在上層!

【古訓】行之無私,則足以容眾矣;出言必信,則令不窮矣。此使民之道也。(《管子•小匡》)
【今譯】行事無私心,就能夠團結眾人;說話一定算數,政令就不會失靈。這就是使用人民的方法。

【古訓】君人也者,無貴如其言。(《管子•君臣上》)
【今譯】君臨天下的人,沒有什麼比他的言論更為重要的了。

【古訓】任勢守數以為常,周聽遠近以續明。(《管子•七臣七主》)
【今譯】利用形勢遵循客觀規律,以建立常規常法,普遍地了解遠近情況,深入明察國事。

【古訓】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孝經•廣要道章》)
【今譯】要教育人民親善仁愛,沒有比行孝更好的了;要教育人民恭敬順從,沒有比行悌(善待同輩者)更好的了。

【古訓】君人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靜則下不擾矣,儉則民不怨矣。(《淮南子•主術》)「
【今譯】君主的正確原則,應該是處於寧靜以修養自身,生活節儉以為臣下表率。寧靜就不會侵擾下面,做到節儉老百姓就不會有怨恨了。

【古訓】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淮南子•泰族》)
【今譯】執政者倡導,百姓就應和;執政者行動,下面就跟隨。

【古訓】所立於下者,不廢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淮南子•主術》)
【今譯】為下級制定的法紀,不能由上面的人帶頭破壞;禁止老百姓做的事,執政者自己絕不去做。

【古訓】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能不正?(《論語•顏淵》)
【今譯】政,就是正的意思。您帶頭走正路,誰敢不走正路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