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6月13日】
楚國的興亡史
春秋時期,楚國雄據南方,楚莊王一鳴驚人,成為五霸之一。楚在春秋時代先後兼併了十二國。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奔走於晉、楚等國之間,取得了十四個諸侯國的同意,在宋都(河南商丘)召開“弭兵”(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大會。結果由前述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納貢,承認兩國為共同霸主。於是霸權由晉、楚二強平分。史稱“向戌弭兵”。
公元前528年,平王棄疾靠詐騙的方法殺死兩個君王,自己即位。他害怕都城的人們和諸侯背叛自己,就對百姓布施恩惠,歸還陳、蔡兩國的地盤,並讓兩國原來國君的後代即位,他還歸還了侵占鄭國的土地。對國內百姓撫恤安慰,修明政務。
當初,共王有五個寵愛的兒子,沒有嫡長子可立,就遙祭山川群神,請求神靈決斷繼承人,讓他主持國務。共王暗中與巴姬在祖廟裡埋了塊玉璧,叫五位公子齋戒後進入祖廟。康王跨璧而過,靈王的手肘放在玉璧上,子比、子皙都遠離玉璧。平王年幼,別人抱著他跪在璧玉上行禮,正好壓在璧玉的襻(pàn,盼)上。因此,康王因為年長即位了,君位傳到他的兒子便喪失;公子圍做了靈王,結果被殺;子比只做了十幾天君王,子皙未能即位,又都被殺。這四個公子都繼絕後代了,唯獨棄疾最後繼位,就是平王,終於繼續了楚國的祭祀,這和神靈所預示的完全符合。
當初,子比從晉國回國,韓宣子問叔向說:“子比能成功嗎?”叔向答道:“不能成功。”宣子說:“楚國人和子比都厭惡楚王,要求立新君,如同生意人牟取高利一樣,怎麼能不成功呢?”叔向答道:“誰跟子比相好,誰跟子比共仇恨呢?奪取王位有五難:有寵愛的但無賢才,是一難;有賢才卻無國內支持力量的響應,是二難;有支持力量卻無長遠謀劃是三難;有長遠謀劃卻無人民擁護,是四難;有人民擁護卻無德行,是五難。子比在晉國十三年了,沒聽說晉國楚國跟隨他的人有學識淵博的,可以說他沒有賢才了;家族盡失,親人背叛,可以說他沒有支持力量了;沒有可乘之機卻輕舉妄動,可以說他沒有長遠的謀劃;一輩子羈旅在外,可以說他沒有人民的擁護了;逃亡在外,國內人卻沒有愛戴他的跡象,可以說他沒有德行了。靈王暴虐,無所顧忌,可以說是自取滅亡,子比五難具備,竟敢殺死國君,誰能幫助他呢?享有楚國的,可能是棄疾吧?棄疾統治陳地、蔡地,方城山為外屬。在他統治的區域沒有任何邪惡民生,盜賊隱遁,不敢妄動,他決不因個人的慾望去違背民心,因此百姓毫無怨言。祖先神靈保若他,人民信任他。”果然最終即位的是棄疾,正如叔向所預言的一樣。
平王即位後,聽信讒言,逐漸疏遠太子建。當時伍奢是太子的太傅。又過了四年,平王再次相信謠言,決定殺死太子建、伍奢和他的兩個兒子。伍奢的兩個兒子,一個叫伍尚,為人正直憨厚,慈愛孝悌忠義;另一個兒子叫伍子胥,為人聰慧而有謀略,勇猛而喜功。伍尚回到楚國與父親一同受死,而伍子胥則逃到了吳國,輔佐吳王成就了一番霸業,並最終在公元前506年,率軍打敗了楚國,並進入其都城郢都,為父親報了仇。
* 楚國的征伐
到了楚惠王即位時,楚國依舊擁有一定的實力。公元前481年,楚國滅亡了陳國,將其劃歸為楚國一個縣。公元前476年,吳王夫差強大起來,欺辱齊國、晉國,討伐楚國。前473年,越國滅亡了吳國。前447年,楚國滅亡了蔡國。二年後,楚國又滅亡了杞國。這時的楚國採取的策略是一方面與秦國講和,一方面向東部侵占,把地盤擴展到了泗水一帶。
惠王死後,經過簡王、聲王,傳到悼王。
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託,楚國日益強盛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大,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雖然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
又經過三代,傳到懷王。懷王十一年(前318),蘇秦與山東六國約定合縱共同攻打秦國,楚懷王為縱長。大軍打到函谷關,秦國出兵迎擊,六國軍都先後撤軍,其中齊軍在最後。
* 楚懷王貪利受騙
十六年(前313),秦國想討伐齊國,可是楚國正和齊國合縱親善,秦惠王擔心這種情況,就揚言免掉張儀相國職,讓張儀去會見楚王,對楚王說:“敝國國王最敬重的人莫過於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過於希望給大王你做臣子;敝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過於齊國,而臣張儀最不願侍奉的君主莫過於齊王。現在齊國罪惡,對秦王來說是最嚴重的,因此秦國才準備發兵征討齊國,無奈貴國跟齊國締結有軍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無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時也不能使臣張儀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臣勸秦王獻上方圓600裡商、於土地。如此一來,齊就喪失了後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齊走向衰弱以後,就必然聽從大王號令。由此看來,大王如果能這樣做,楚國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而又在西南對秦國施有恩惠,同時更獲得了商、於600裡的土地,這真是一舉三得的上策。”懷王十分高興,於是把國相的玉璽贈給張儀,每天為他擺開酒宴,宣稱“我又得到我的商、於了。”大臣們都祝賀,惟獨客卿陳軫最後晉見,而且根本不向懷王道賀。懷王說:“寡人不發一卒,而且沒有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於600裡土地,寡人認為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勝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賀,偏只有賢卿一人不道賀,這是為甚麼?”陳軫回答說:“秦國所以看重您君王,那是因為您與齊王友好親善。今天還未得到商、於之地就先斷絕齊交,是孤立楚國的作法。秦國又如何要看重孤立無援的我國呢,一定要輕視楚國的。如果秦國先交出商、於,爾後我們再與齊斷交,那麼,秦國的計謀就無效了。如果我們先與齊斷交,爾後再去索取商、於,那我們一定要被張儀所欺騙。您如果被張儀所欺騙,一定怨恨他。怨恨他,就等於西邊興起了秦國的憂患,北邊斷絕了齊國的友好。西邊有秦的憂患,北邊又與齊斷交,那麼,秦、齊兩國的軍隊都將進攻楚國。”楚王不聽陳軫的意見,於是派一位將軍到秦國去接受商、於。
張儀回到秦國,聲稱生病,三個月未露面,楚國也不能得到商、於之地。楚王說:“莫非張儀認為我與齊的斷交還不夠徹底嗎?”於是又派勇士宋遺到北邊去辱罵齊王。齊王很生氣,折斷楚國的符節與秦國友好了。秦齊聯合完畢,張儀才上朝,對楚國將軍說:“你怎麼還沒接受土地呢?從某處到某處,方圓有六裡呢。”楚國將軍說:“我受命來接受的是六百裡,沒聽說六裡。”立即返楚向懷王匯報。懷王十分生氣,將要派軍討伐秦國。陳軫又說:“伐秦不是上策。不如趁機用一座名城賄賂秦國,聯合秦國討伐齊國,這就能把從秦國丟失掉的,又從齊國補償過來了,如此,這不就等於楚國沒有損失嗎?大王既然已經跟齊國絕交,現在又去責備秦國的失信,豈不是等於在加強秦、齊兩國的邦交嗎,這樣的話,楚國必受大害!”楚王仍不聽從陳軫的建議,於是又與秦國斷交,照原定計劃發兵攻打秦國。秦、齊兩國組成聯合陣線,同時韓國也加入了他的軍事同盟,結果楚軍被三國聯軍在杜陵打得慘敗。
十七年(前312)的春天,楚軍在丹陽與秦軍交戰,秦軍大敗楚軍,斬殺八萬名士兵,俘虜楚國大將軍屈匄(gài,蓋),偏將軍逢(páng,旁)侯丑等七十多人,又奪取了漢中的各郡縣。楚懷王十分憤怒,就動用國內全部兵力又一次襲擊秦國。兩軍在藍田交戰,楚軍又大敗。韓國、魏國聽到楚國受困,就都南下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楚國聽到消息後,就率軍撤出秦國。
十八年(前311),秦國派出使者又與楚約定親善,並把漢中的一半地盤分給楚以求和解。楚王說:“願意得到張儀,不想得到土地。”張儀聽到楚王的話,請求赴楚。秦王說:“楚王正想抓住你才心滿意足呢,怎麼辦?”張儀說:“我與楚王的大臣靳尚友好,靳尚又很受楚王寵幸的夫人鄭袖的信任,楚王對鄭袖百依百順,況且我以前出使楚國時違背了割商、於楚的約定,今天秦楚交戰有了仇恨,我不親自去向楚國道歉就不能消除仇恨。再說大王您健在,楚國也不敢把我怎麼樣。果真楚國殺死我,只要對秦國有利,也正是臣子的願望。”張儀於是出使楚國了。
張儀到達楚都後,通過賄賂靳尚而讓懷王放了自己。張儀離開楚國後,屈原剛從齊國出使歸來,進諫懷王說:“為甚麼不殺死張儀?”懷王這才後悔,派人去追趕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懷王二十六年(前309),齊湣王想做合縱首領,憎惡楚國與秦國的聯合,就派使者給楚王一封信,希望楚國與秦國斷交。懷王同意了,不與秦聯合,而聯合齊國並與韓國友好。但是二十四年(前305),楚國又背叛齊國聯合秦國。並在二十五年(前304),懷王赴秦與秦昭王訂立盟約。秦王把楚國上庸歸還給楚國。二十六年(前303),齊國、韓國、魏國因為楚國違背了合縱親善而與秦國聯合,三國聯合討伐楚國。楚國讓太子到秦國當人質請求救助。秦國派軍救助楚國,三國才率軍離去了。
二十七年(前302),秦國一位大夫私下與楚太子毆鬥,楚太子殺死了他逃回楚國。二十八年(前301),秦國就和齊國、韓國、魏國共同攻打楚國,殺死楚國大將唐昧,攻下了楚國重丘離去。二十九年(前300),秦又攻打楚國,把楚軍打得大敗,殺死兩萬楚兵,殺死楚國將軍景缺。懷王驚恐,就派太子到齊國做人質求得和解。三十年(前299),秦國又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市。秦昭王以訂立盟約為名,邀請懷王來秦,並藉機扣留了他,以要挾楚國割讓巫、黔中的郡縣給秦國。但是楚國立了新君頃襄王來對付秦國,秦昭王很生氣,派軍出武關攻打楚國,把楚軍打得大敗,殺死楚國五萬士兵,奪取了析邑等十五座城離開楚國。後來懷王病死在秦國,秦楚斷交了。諸侯們也從此看到了秦王的不正直。
頃襄王七年(前292),秦楚又講和了。
十八年,楚國想和齊國、韓國聯合討伐秦國,藉機圖謀周朝。周王赧派武公對楚國宰相昭子說:“三國使用武力來分割周都郊野以便於運輸,並向南運送寶器尊崇楚王,我認為不對。殺諸侯共同尊奉的君王,讓世代相傳的君王作臣民,大國一定不親近它。憑藉人多威脅力單勢薄的周室,小國一定不順服它。大國不親近,小國不順服,既不可以獲得威名,又不可以獲得實利。威名實利都不能獲得,就不應該動用武力去傷害百姓。如果有圖謀周朝的名聲,就無法向諸侯發布號令。”昭子說:“圖謀周朝是無中生有。即使如此,周朝為甚麼不能圖謀呢?”武公回答道:“不擁有五倍於敵的軍力不能發起攻擊,不擁有十倍於守敵的力量不能圍城。一個周朝相當於二十個晉國,您是知道的。韓國曾經動用二十萬兵力包圍晉國城邑,但最後遭受恥辱,精兵銳卒戰死,普通士兵受傷,晉城也未被攻占。您未擁有百倍於韓的兵力卻圖謀周朝,這是天下人都明了的。您與兩週結下了怨仇,傷害了禮儀之邦鄒魯人的心,與齊國絕交,在天下失掉聲譽,你這樣做很危險了。您危害兩週是增強韓國的實力(三川為韓國所有),方城以外一定會被韓所侵奪。怎麼能知道這種結局呢?西周的地盤,截長補短,方圓不過一百裡。西周名譽上是天下諸侯共同尊奉的君主,實際上全部占有它的土地也不足以使國家強大,全部占有它的百姓也不足以增強軍力。即使不攻打它,名譽上還是殺害君主。可是好事的的君主,喜功的臣子,發號施令使用兵力,未曾不始終把矛頭指向周朝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看見祭器在周,想占有祭器卻利令智昏忘記殺害君主的罪名。今天,韓國要把祭器搬到楚國,我擔心天下人因為祭器仇恨楚國。我請給您打個比方。虎肉腥臊,它的爪牙有利於防身,人們還逮捕它呢。假如讓大澤中的麋鹿披上老虎皮,人們逮捕它一定萬倍於虎了。占有楚國土地,足以使國家強大;譴責楚國的名聲,足以使君主尊貴。今天,您將要誅殺天下諸侯共同尊奉的君王,占有三代傳下來的寶器,獨吞九鼎,傲視所有的君王,這不是貪婪是什麼?《周書》說的‘要想在政治上起家,不要道先倡亂’,所以祭器如南移到楚國,大軍就會接踵而至。”於是楚國放棄了原有的計劃。
* 楚國的滅亡
十九年(前280),秦國討伐楚國,楚軍大敗,割讓上庸、漢北地給秦國。二十年(前279),秦國大將白起攻占了楚國的西陵。二十一年(前278),秦國大將白起又攻占了楚國的郢,燒毀了先王墓夷陵。楚襄王的軍隊潰散了,不能再戰,退到東北部保守在陳城。二十二年(前277),秦國又攻下了楚國的巫郡、黔中郡。
二十三年(前276),襄王聚集東部的士兵,共有十多萬,又向西攻取秦國攻下的長江畔的十五座城池劃為郡縣,抵拒秦國。二十七年(前272),楚派三萬人幫助三晉攻打燕國。楚又和秦國講和,讓太子到秦國做人質。
三十六年(前263),頃襄王去世,太子熊元即位,這是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前262),與秦講和。這時楚國更加衰弱。二十二年(前241),楚國與諸侯國共同討伐秦國,形勢不利而撤軍了。二十五年(前238),考烈王去世,兒子幽王悍即位。李園殺死了春申君。幽王三年(前235),秦國、魏國討伐楚國。九年(前229),秦國滅亡了韓國。十年(前228),幽王去世,哀王即位。哀王即位兩個多月,哀王的哥哥負芻的黨徒襲擊殺死了哀王,擁立負芻做楚王。當年,秦國俘獲了趙王遷。五年(前223),秦國大將王翦、蒙武攻進楚都,俘虜了楚王負芻,滅亡了楚國,在楚地設置三個郡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