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從萬有引力談起

思明


【正見網2004年07月14日】

本人是一名法輪功學員,同時由於專業的原因也對物理學及與物理學緊密相關的一些哲學有所涉獵,時常有所感悟,故隨手記之,這就是本文的由來。因為只是隨筆,所以並不系統,理解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不過每每聽到有人張口便說法輪功如何如何不「科學」云云,以自己的所知,實不敢苟同,而且有趣的是往往對此種看法最「堅定不移」者恰恰對自然科學所知極少。因此就不避疏淺,拿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當然有一點要說明,以下文中凡是涉及李洪志先生的原話的,都不表示這是對原話的任何意義上的解釋,所有看法僅僅是基於自己修煉的層次,從自己專業角度談一點粗淺認識。

從萬有引力談起

最近去C城參加活動,偶遇以前在V市認識的一位同修C,他是帶著自己的新婚妻子W一起來的,他妻子不修煉,不過頗為健談,這個同修也有心讓她多了解一下修煉,正好當時有幾個弟子都在,所以一來二去就談了很多。交談中偶然談到了萬有引力的問題,一位同修隨口說了一句說萬有引力是不存在的,W便追問法輪功對萬有引力是如何認識的,不過當時可能C同修擔心這個問題要說出來W可能很難相信,所以就把話題岔開了。

關於萬有引力的問題,李洪志先生專門提到過:

「那麼下面我還要講一個問題。講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大家知道,現在科學認為的萬有引力學說是完全錯誤的。為什麼會產生象人所講的萬有引力這個狀態呢?因為地球與三界內的一切生命、一切物質,包括空氣、水、所有的一切在三界之內存在的物體都是由三界內所有的各層粒子構成的,各層的各種粒子之間是有連帶關係的。這種連帶在三界內它可以在拉力下延伸、移動,就是說,你拉它,它會象橡皮條一樣,可以延伸,放開來它還會回去。就是說,粒子和粒子之間有一個基本穩定的存在方式,這就造成了你只要拿動地球的這個環境中的任何物體它都會回到地上。當然不指說拿塊石頭放到別處去沒有恢復到原處,不是這個概念。地球表面是一個層次的界限,在這一層次中可以橫向運動,因為都在一個層次中,而向超越其層次的高層運動,就會被拉回來,因為地球上的物體就是這個層次的粒子所在境界。」

作為從小就習慣了學校裡面教的「由於地球有引力,所以我們能呆在地上」這種解釋的人,李洪志先生這裡講的他確實很難接受。不過這正是人們思維僵化的反映,其實人們所「自然而然」接受的這種解釋只不過是表面的解釋,而絕非實質。比如在經典物理學中對萬有引力的認識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這樣:因為大家在各種情況下看到了兩個物體在沒有誰去「推」它們的情況下就會「自動」互相接近,比如著名的蘋果砸到牛頓的頭的故事,而從經典的「動力學」,即運動與力不可分割的角度看這種運動必然對應於一種力,而表面看它們的表現是自動互相接近,象是在互相「吸引」,所以人們就說它們之間有萬有引力。

當然上面表述最大的誤區就是:為什麼認為沒有外力去「推」它們,為什麼認為它們之間是「自願結合」的。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任何其它物體了,而只有這兩個物體,它們之間還會互相「吸引」嗎?當然這個問題已經超出物理問題,近乎哲學問題了,作為大眾,這個問題似乎也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在從小接受了萬有引力導致蘋果落地的說法後,幾乎沒有人會去更深入的想,所以人們也就習慣了「引力」的說法,特別是用地球「引力」來解釋我們能安安穩穩的呆在地球上的事實便成了唯一的解釋,而把其它的說法斥為荒誕不經了。

不過還是有人想了這個問題,而且發現這個問題是非常值得考慮的,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他對這個問題思考的結晶就是「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自然非常複雜,不過簡單的說則是給了「萬有引力」一個完全不同的解釋:由於物體存在質量,而這種質量的存在導致了時空結構的彎曲,而這種時空的彎曲導致了我們看到的物體表面上互相吸引的「萬有引力」。說到這裡恐怕我們對「引力」的說法就不得不有所動搖了,因為在這裡只有質量以及由此導致的時空結構,而沒有什麼力,也就談不上什麼引力了。

不過說到愛因斯坦和「廣義相對論」則有必要提另外一個叫馬赫的哲學家。在上面對「廣義相對論」的形像化概括中,我們提到了一個詞「質量」,什麼是質量呢?學過中學物理的人都學過:質量就是平時我們說的重量。需要強調的是,如果仔細想想的話,會發現質量就是重量的說法其實頗值得「懷疑」,因為質量的定義出自於我們平時說的慣性,比如我們都知道如果跑的很快的時候要很快停下來很難,這就是慣性,同時我們也知道越「重」的東西慣性越大,也就是越難以停下來。好,關鍵就是這裡了,「重」來自於我們通常說的「地球引力」,即「萬有引力」,這必須是兩個物體之間的事情,比如一塊石頭和地球,而運動的物體是否難停下來則和引力完全是兩回事,因為表面上看慣性大小是一個物體自己的事情,跟其它物體存在還是不存在沒有關係。如果讀科普多的話,一些人恐怕都知道,「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就是由慣性而導致的質量和由於「引力」導致的重量完全等價。而且由此假設出發得到的「廣義相對論」被證明是比認為兩個物體之間有「萬有引力」的說法更符合實際觀測,最著名的就是1919年的那次日食觀測,以及眾多的天文觀測結果。

「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的是:質量導致「引力」。而質量表現為慣性,那麼慣性從何而來呢?固有屬性的說法無論哲學家還是物理學家都不是很喜歡,因為他們不喜歡一個憑空存在的東西。比如磁鐵的磁極在地球上會自動指向南北方向,在發現地球磁場之前,這是磁鐵的「固有屬性」,不過最終科學家發現,這並不是什麼固有屬性,而是一個碩大的磁鐵─地球使得它具有這種屬性的,科學家們在發現這點後是很高興的。所以上面提到的馬赫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後提出了「馬赫原理」:物體存在慣性的原因在於全宇宙中所有其它物體對它的作用。說的形像化一些就是一粒沙子之所以有慣性是因為整個宇宙對它的影響,如果誇張一點的話可以這樣說:一粒小小的沙子身上「寄託」了整個宇宙的「存在」,當然這與東方哲學中「一粒沙中可以看見整個宇宙」的說法有些不謀而合,不過這個問題太大,這裡先把它放在一邊。

根據馬赫原理,物體慣性的存在在於宇宙作為一個整體對它的作用,而慣性的存在導致了「引力」的存在,那麼兩個物體間表現出的「引力」的存在也是基於整個宇宙的存在,那麼我們就可以自然的推想兩個物體會互相接近,其實不是由於它們之間的「引力」,而是由於宇宙中所有物質在一起所構成的這個空間環境起到了一種把它們往一起推的效果。當然這裡需要說明,馬赫原理只是一個無法直接驗證的原理,不過認真考慮你會發現對比憑空出來的「引力」的說法,這個基於整體性的假設其實更合理,更為科學家們所接受。

比如,上面我們看到了質量導致「引力」,反過來是不是可以假設馬赫原理中導致物質慣性的宇宙「作用」其實就是「引力」呢?這個當然是很合理的假設。有人會說這其實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證,不過這似乎就是我們能看到的世界的存在形式。「引力」和質量其實就是一種存在的兩個面,引力是一種性質,或者說精神,質量則表現為物質,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看到的是:物質導致精神,而精神又導致物質。我們要定義一種物質,必須使用它所表現的性質(精神),而要物理學的發展也不斷的證明反過來也是如此:任何一種性質(精神)必定對應物質。

說了這麼多,先就此打住,這裡主要講的是物理,可能有些人看起來會有些看不太明白,不過不要緊的,其實不僅你不明白,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科學家對此也是無法完全說清楚的。這裡舉了這樣一個相當物理的例子來開篇,其實主要是想說明一件事情:我們從教科書中學到的「解釋」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可能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如果你聽到什麼覺得違反「科學常識」的說法,先不要急於否定,因為很多所謂的「科學常識」其實是不科學的。看到這裡之後,不妨回過頭看看前面所引用的李洪志先生對萬有引力問題的講法,還象剛剛看那麼不可思議嗎? 下次我們會討論一下很多人既感興趣,又有些困惑的「另外空間」的說法:看得見的是看不見的影子。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天文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