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先入為主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02月26日】

【典故出處】

語出《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今,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評註】

漢代趙歧在《孟子題詞》中提到:「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由此可見,孟母對孟子成長環境的重視。這是因為「先入為主」是人的認知特點之一,人習慣於憑藉先前獲取的知識與方法去評判和認知之後遇到的新知識和新事物。所以,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面臨一個超越自己現有認知的課題,需要在學習和探索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方式和維度,同時突破舊的觀念和思維模式。但是,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突破自己不知道哪裡不知道的框框的確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評析】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近三百年來進化論假說的出現,雖然漏洞百出,但是被想方設法否定神存在的那些人奉為至寶。實證科學的發展又讓某些人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只有經過實證的事物才存在。並以此封閉了人的想像力和認知之路。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產物有賴於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在我看來,現在有許多人—甚至包括科學家—似乎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由哲學的洞察力所創造的獨立性,依我來看,正是一個工匠或專家,與一個真正的真理追尋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魏晉年間阮籍的詩句「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很生動的描繪了人生的飄忽、短促,無法與悠悠天道相比擬。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天起,耳濡目染的一切就會形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觀念,後天的學習又是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在傳統文化價值相對保持比較好的環境中,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會形成比較正面的價值取向,道德水準會高一些,離天道也就更近,相對更容易領悟和突破。反之,在一個偏離傳統文化價值的環境中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可能會出現「叢林法則」觀念比較重的情況,思想中充滿了各種爭爭鬥鬥。這種情況下,人要突破自己已有觀念,就可能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堅忍。「真正有價值的是直覺。在探索的道路之上,智力作用不大。」(愛因斯坦語)人類只有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破除舊的觀念,進而釋放出人類的智慧和能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