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4月19日】
「諱疾忌醫」這個成語,來源於古代的一則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位醫術非常高明的名醫扁鵲。大家都知道,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古代的中醫大夫望聞問切的水平很高。這一天,扁鵲去見蔡桓公。見面之後,扁鵲看了看蔡桓公氣色,就說:「大王,您有病了,現在病在皮膚表層,快點治吧。」蔡桓公聽了不以為然,說:「我沒病,不用治。」扁鵲就告辭了。
過了十天,扁鵲再見到蔡桓公的時候,說:「大王,您的病已經到肌肉裡了,不治會加重的。」蔡桓公聽了這話,不但不感激扁鵲,還表現的很不高興,扁鵲只好走了。
又過了十天,扁鵲第三次來見蔡桓公,對他說:「大王啊,您的病已經到腸胃裡了,再不治就危險了!」蔡桓公不但不理會扁鵲的忠告,反而更加生氣。扁鵲只好回去了。
又過了十幾天,扁鵲來見蔡桓公的時候,看了幾眼,轉身就走。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追上去問扁鵲為甚麼剛一見面就趕快離開。扁鵲搖搖頭說:「人得了病,在皮膚、肌肉、腸胃的時候,都可以用不同辦法治好,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侵入到骨髓了,我沒有辦法幫大王醫治了。」
僅僅過了五天,蔡桓公全身疼痛難忍,立即派人去請扁鵲,可是扁鵲早知道蔡桓公已經無藥可救,已經跑到秦國躲起來了。
沒過多久,蔡桓公就病死了,因為沒有及時聽良醫的勸告,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後來人們通過這個故事總結出成語「諱疾忌醫」,通常用來比喻因為怕被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錯誤。
其實,這個故事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給後人新的啟發。我們先來看蔡桓公這個人物,作為蔡國的一國之主,他肯定會非常愛惜自己的生命,可是當名醫扁鵲告訴他有病的時候,他為甚麼不愛聽呢?原因是他不相信扁鵲的話。
蔡桓公的病在皮表的時候,扁鵲就看出來了,好心的告訴蔡桓公。可能蔡桓公當時沒有感覺身體不舒服,所以不信扁鵲的話。
扁鵲憑著對自己醫術的自信,知道這時候還不需要著急治療,也許過十天,等病到了肌肉的時候,(他有把握能治好)再治也不遲。所以他過了十天第二次去見蔡桓公。蔡桓公還是不信扁鵲的話。扁鵲據實相告,蔡桓公不但不信,還不高興了。扁鵲只好又等了十天,等疾病到了腸胃,扁鵲第三次見蔡桓公,話已經說的非常明白:再不治就危險了。可是蔡桓公還是聽不進扁鵲的話。
又過了十天,扁鵲第四次見蔡桓公。扁鵲大概已經預料到蔡桓公的病況到了骨髓,但他可能抱著一線希望:假如病情沒有預料的那麼重,如果有一絲僥倖,或許還能挽救蔡桓公的生命。所以扁鵲又來見蔡桓公了,然而,現實中哪有那麼多僥倖,此時的蔡桓公已經病入骨髓,不可救藥了。
從這整個扁鵲四次見蔡桓公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扁鵲本著善良仁愛之心,知無不言,良言相告,但蔡桓公不但不信,還產生牴觸情緒,從不高興到很生氣,態度越來越對立,到頭來吃虧的還是他自己。蔡桓公吃虧的原因是不肯打開廣聽意見的心胸,不願相信扁鵲的好言相勸。
聯想到疫情籠罩下的現實情境,早在瘟疫爆發之前,特別是中國大陸,大法弟子用不同方式講真相勸三退救人。有些人拒絕聽真相,有些人聽了並不相信天滅中共會禍及被加入了中共黨、團、隊組織的人;不相信人做了壞事會受到天譴。
等到瘟疫鬧起來,有的人覺醒了,三退保平安度過了一劫;還有許多人仍然不信,特別是「陽」了之後,因為又「康復」了,因而更加不相信。但是「康復」沒幾天,又來了甲流,症狀據說比「陽」了還重,這時有一部分人開始相信大法弟子講的真相了,也有的看到或聽說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九字真言能避禍,很靈驗,做了三退,誠心念九字真言,得到了神佛保佑。
但仍有不少人還是抱著僥倖心理,不肯聽大法真相。這些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嗎?當然不是,他們為甚麼不願意相信大法弟子的良言相勸呢?是因為他們都沒有破除「眼見為實」「跟著感覺走」的觀念,把勸善當成危言聳聽,從而錯失得救的機會。神佛慈悲,一次次警示為的是讓更多的人清醒得救。別等到付出生命的代價,悔已晚矣!
奉勸世人,請你們想一想:現在的世界上,除了大法弟子,有誰會不為名不為利,真心的為你平安著想呢?有的人誤解大法弟子講真相勸三退是「搞政治」,請仔細想想,勸你退出以前加入的政治組織,是讓你遠離政治啊,怎麼說是搞政治呢?退一萬步說,就算你是中共政治團體的既得利益者,名利財富能有生命重要嗎?
聽取仁心善言,及早自救,才是智者。願世人以蔡桓公為鑑,珍惜生命,珍愛自己,珍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