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畏生死只為仁

纖纖


【正見網2023年07月13日】

古人與現代人相比,人更淳樸,更懂得仁義道德之理。明代張煌言的這首《絕命詩》,簡單明了,卻是道盡生命的真正哲理。全詩共二十個字:「我年適五九,復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我年適五九,復逢九月七」也許此時的詩人心中已經麻木,也沒有時間去考慮其他的。所以這兩句也是非常簡單的,說自己今年四十五歲,時間是九月七日。詩人這是在記錄自己的忌日,可見詩人此時是不畏懼的。古人與今天的人相比,考慮問題似乎簡單的多,往往都是從一而終的。清朝也是非常開明的,那些有能力的人也不是隨意殺戮的,只要詩人此時想投降,保命是沒有問題的。詩人沒有這麼做,可見詩人是有骨氣的。

「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詩人是非常理智的,知道明朝滅亡是天意,也是無可奈何的。「大廈已不支」就有天滅大明的涵義。這不是詩人能夠左右的。即使如此,詩人還是選擇了殺身成仁,了卻一切。或許人們會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這也是不錯的,只是詩人不想這樣做。或許是心中不想看到親人朋友以及大明子民被別人奴役吧。

站在人的基點看,「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沒有錯。可是站在修煉的角度看,或者站在神的基點看,那就不一樣了。中國人常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每一個王朝都是來自天上的,而此時的王公大臣都是天上的護法或者朋友,來保皇帝江山的,一旦皇帝崩塌朝代更替,那這些護法大臣也是要隨其去的。他們要同時來同時去的。所以詩人的選擇是對的。

很多高人和大法弟子都知道,每個朝代都是來得法的,人生就像是一個大舞台,該換下一個朝代時,這個朝代的一切都將結束的,轉生到其他地方等待大法開傳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