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8月08日】
聖人曰:「兵征天下,王者治國。」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有關他的一些歷史典故,如「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止戈為武」等等,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鳴驚人
史載,楚莊王即位前三年,楚國內外交困,各地告急文書紛至沓來,如雪片般飛到郢都。但莊王依舊歌舞昇平,飲酒作樂,荒於政事,不理朝政。並下令「有敢諫者,死無赦!」
憂心如焚的大臣伍舉毅然入宮,婉轉的提醒莊王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
莊王盤坐於鐘鼓之間,知道伍舉是在暗諷自己,便帶著韜光養晦的口吻回應說:「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這便是成語「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最早出處。
可是,此後數月,莊王依然故我。大夫蘇從則不惜再次冒死進諫。他入宮後一見到莊王就失聲痛哭。莊王不解的問:「什麼事讓先生如此傷心?」
蘇從說:「我自己要死了,固然傷心,但更令我傷心的是楚國也要滅亡了!」
莊王驚訝的問:「你怎麼知道自己要死?這和楚國滅亡又有什麼關係?」
蘇從說:「我是來勸諫您勤於政事的,您一定會殺了我。重臣目睹進忠言者被殺,再加上大王執迷不悟,繼續整天遊玩打獵,花天酒地,也就沒人再敢講真話了。這樣楚國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莊王大怒,說:「你既然知道要死,幹嘛還來白白送死?」
蘇從說:「您要是殺了我,我會因為忠君直言而被人讚揚,而您卻會因此亡國,成為亡國之君。」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值得慶幸的是,楚莊王最終還是如夢初醒的,從善如流,聽取蘇從的勸告,當即傳令解散女樂,遠離酒色,重振朝綱,奮發圖強,誅殺小人,任用賢臣,重視生產,發展經濟,使得楚國日益強盛。
問鼎中原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又任用令尹孫叔敖輔佐朝政,「施教於民」「布政以道」「固農本、導民利」, 寬刑緩政,讓百業各得其所,使得楚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於是雄心勃勃的楚莊王,揮師北上,挺進中原,一直打到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史稱「觀兵於周疆」。
周定王立即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則趁機詢問鼎的大小輕重。
鼎是古代九州的象徵,是君王坐擁天下的標誌。大禹鑄九鼎,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亦寓示著天子的權力和地位是毋庸置疑和挑戰的。
於是王孫滿機智巧妙的回答:「欲一統天下,在德不在鼎。」
有點「不服周」的楚莊王則說:「你們周王不要自持有九鼎便可君臨天下, 我們楚國只要把折斷的戟鉤(兵器)收集起來,也可以鑄造出九鼎。」
面對傲視中原的楚莊王,王孫滿話鋒一轉,說:「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貢,獻金九牧,以鑄九鼎。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洛邑),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受命於天。」
「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 王孫滿急中生智,意味深長的回答。
最後,王孫滿又斬釘截鐵的暗示楚莊王:如今「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聽了王孫滿義正詞嚴的一席話,楚莊王自知天命難違,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於是決定退兵,從此不再騷擾周王室。
止戈為武
楚莊王問鼎中原,得知天命之所歸後,楚國又在「邲之戰」中,一舉擊敗了當時最為強盛的諸侯晉國,並大獲全勝。從此,楚國一改蠻夷之風,仿效大國禮儀風範,最終使楚國後來者居上,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開創了與古希臘文化相娉美的楚文化。楚莊王也因此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的第三位春秋霸主。
據《左傳》記載:兵敗潰逃的晉軍,爭舟渡河。戰車陷入淤泥,動彈不得。而楚軍不但沒有乘勝追擊,反而教晉軍逃生的方法,晉軍的戰車才得以衝出陷坑。
邲之戰結束後,大臣潘黨建議說:君王何不修築軍營顯示武功,收集晉兵屍首建立「京觀」呢?下臣聽說克敵制勝一定要給後代留下紀念,表示不忘記前輩的戰功。
倉頡作書:「止」「戈」二字合為一「武」字。漢代說文解字:聖人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干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網絡圖片)
楚莊王不以為然的說:此言差矣。從文字構造上來講,止戈為武。武王克商,周人作《頌》曰:武王下令把干戈收藏起來,把弓矢裝進囊鞘裡。武王不僅偃武修文,還遍訪天下有德之士來治理國家,並將求賢若渴之意昭示諸侯各國,天下歸心的周王朝自此江山穩固。
動用武力要記住其七項美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我對晉國用兵卻一項武德都沒有,拿什麼來教育後代,又如何以德服人?還是給楚國的先君修建宗廟,感恩祖德對楚國的保佑吧,窮兵黷武,耀武揚威非我所願。
所謂京觀,是指古代戰爭獲勝一方,將對方戰死的將士,暴屍荒野,堆積成丘,封土其上,觀視四方。以震懾諸侯,炫耀武力,好讓子孫銘記祖先的功勳。但唐太宗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尊重,曾下令填平歷朝所建之京觀,重新埋葬枯骨,以示入土為安。
結語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崇德尚武」「以德服人」的優秀傳統。《孫子兵法》開宗明義,便是「止戰」思想。「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同時,要求戰爭必須師出有名、理由正當。戰爭的目地不是為了亂殺無辜,搶奪地盤,而是為了捍衛正義,維護和平。「鑄劍為犁」「止戈為武」「兵不血刃」「化干戈為玉帛」等等,不僅是中華傳統武術的道德精神,也折射出華夏民族珍惜生命的文化內涵。因為人是神造的生命,愛惜生命乃是全人類都應遵循的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