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11月17日】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對後世影響巨大,歷代的解讀很多,一般認為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像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只有從修煉的角度,也就是從高於常人的角度才能夠真正讀懂此賦。
總體來講這是一篇紀實的文章,作者所描繪的一切都是他的真實經歷而並非虛構。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
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在恍惚之際他看到洛神佇立山崖;「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也,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這是紀實的描寫,需要解讀的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這種狀態不是一般的精神恍惚,而是一種近乎入定的狀態,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看到另外空間的事物,也就是說洛神是在同時同地的另外空間存在的,常人看不到,而曹植因為自身的根基和特殊的機緣看到了。
第二段寫洛神容儀服飾之美;余告之曰:「其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這是文章的主體,也是被後人傳頌和拜讀的主要部分。這裡包含的修煉因素基本在於以下幾點:首先曹植的根基是非常好的,他的天目是開的,起碼在那一個時刻是開的,不然也看不到洛神。這一部分文字的優美和華麗自不必說,古代描寫女子美麗的文字很多,這篇幾乎是達到了極限。因為這裡描繪的是神而不是人,而且只有能夠貫穿神那個空間的文字才能夠準確的描繪出來,同時還得這個人有這樣的文字功底。曹植就是這樣一個被選定的人。文字也是有生命的而且能夠貫穿的空間也是有限的,人們常常講某某事物的程度無法用語言形容,就是這個原因,從這個角度講,洛神的層次也是有限的,比她更美的神真的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古文能夠貫穿的空間比現代的文字要高的多,這也是許多古文翻譯成現代文字後味道完全沒有了的根本原因。另外還有一點,漢語文學中留下了《洛神賦》這篇文章絕不單單是為了形容洛神的美,更深的意思是告訴人們不要忘記我們都是從無比美好的神掉到人這一層的,同時通過告知我們神的美從而激發我們返本歸真的佛性。
第三段寫作者愛慕洛神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相互贈答,但擔心遇合受阻;「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這也是如實的記錄當時的情景。
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將來而未至的情狀和舉動;「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沓,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
這裡的「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尤其精彩,這是神的狀態,因為她沒有人的這個肉身才能夠達到,而常人中的女人無論如何漂亮也是達不到的。
第五段寫洛神來臨扈從之多,終以人神道殊,含恨離去。「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這裡包含的理是人和神是不同空間的生命,粒子的構成不同,對生命標準的要求不同,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夠短暫溝通,而絕不能夠長時間在一起相處,這是這個宇宙的理,否則世界會亂了套。
第六段寫洛神去後作者對顧望思慕不忍離去的深情。「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這裡說明曹植雖然根基很不錯,但還是放不下對情的執著,難以成神。
古文是神傳給人的,所以往往包含了不少神想告訴我們的東西,但一般不會直接講,而是要人通過具體的文字自己去悟,這樣才能夠保持常人社會迷的狀態。
而今大法洪傳,大法師父把修煉的理非常直白的告訴了我們,站在這樣的基點上去看一些古文才能夠真正明白文字想要表達的內涵,而這些東西往往是那些文章的作者都不一定真正明白的,他們也只是歷史長河中扮演了那樣的角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