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典章句評註: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12月25日】

【原文】

出自於《論語•述而》: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 ……孔子說:「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評註】

對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解釋,需要根據孔子講話的背景和場合、所針對的問題綜合分析,方能洞悉其要旨。前文中「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則是孔子闡述的大前提,所以這裡的啟發是用在對道、德和仁的提升過程中的啟悟和引導,而非農圃技藝的傳授。也需要學生主動的、自覺地向上探索和登攀才行。 

【評析】

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又請教如何種蔬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把克己復禮當成畢生的追求。提升道德需要人仰望星空,從現實的迷障和觀念束縛中超越出來。因此需要通過啟發和引導使人領悟更高一層的道理。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而在技藝學習中採用的方法恰恰是灌輸為主,科學知識的學習中也是如此。

這兩者的根本的區別在於方向的不同。一種是探知無形的精神世界;另一種則是探索有形物質世界。前者的收穫是道德水平和境界的提升,進而啟悟人的神性的一面;後者的成果是現實和物質化的豐富,不斷擴展人的欲求,放縱人的慾望。其實,精神層面本身也是微觀的、客觀實在的物質世界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只是現有的科技手段還未能探測到而已。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看,只有道德的提升才能夠為人類鋪墊光明的未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