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與《離騷》(1):端午節概述

童欣


【正見網2024年06月10日】

第一集、端午節概述

今天我們講一下傳統節日端午節。

首先我們講一下端午節的名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裡名字最多的節日。大家知道端午節「端」的意思是開端、開始,「午」是中午的午,也是午馬未羊的午,在天干地支裡面,中國黃曆十二個月,正月建寅,「寅」是第一個月,五月是「午」,午馬未羊那個「午」,「五」與「午」這兩個字同音,使端午節的名字非常多。

大家知道「端午節」與中午的午有關係,中午的「午」是非常熱的,中午是一天最熱的時候,一年裡最熱的時候是夏季,像一天的中午,端午節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所以是「端午節」。也有「端五節」這個名字,端午也是夏曆五月,直接用的這個「五」,也是五月的開始。那麼「端陽節」呢?五也是一個陽數,所以叫端陽節,其實夏天是一年陽氣最盛的時候,從端陽節開始陽氣越來越盛了。

端午節是一個夏天的節日,從端午節開始就越來越熱了,夏天開始了,所以也叫「夏節」。如果說中國有四個大的傳統節日的話,第一個是新年,它在冬天,清明節是春天裡的一個節日,夏天就是端午節,還有秋天的中秋節。端午節是一個大的傳統節日,這是一個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的節日,它是夏天的一個主要節日。

還有「重五節」,人們常說五月初五、五月單五,那麼五月初五是兩個五,所以是重五節。重午、重五都是從時間來說的,五月初五,就是「重午節」和「重五節」兩個名字。

還有「天中節」,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所以稱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由天中節而來,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端午節的名字還有「五月節」、「五日節」、「五節」等,這也都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的。

清明插柳,端午掛艾。艾草可入藥,有濃烈香氣,端午掛艾歷史悠久,南北朝時便有在門口掛艾人,用以驅邪辟毒,所以端午節還有「艾節」的名字。

端午艾

天生樂自然,毒月顯超凡。
家家全敬艾,心香邪膽寒。

第二集、端午節——名字最多的中華傳統節日

端午節還有「菖蒲節」,也有「菖節」和「蒲節」的名字。菖蒲是一種生在水邊的草本植物,地下有根莖,可作香料,又可作健胃藥,花穗像棍棒,葉子形狀像劍,民間用來辟邪,就有了端午節掛菖蒲的習俗。還有「浴蘭節」,南方的蘭花有藥用價值,端午這天人們采很多蘭花,用來泡水洗浴,這是浴蘭節;由此引申,端午節也是「衛生節」。

還有「龍舟節」,大家知道龍舟節是為紀念當年划龍舟救屈原,因此端午節有划龍舟的風俗。因為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對後來的詩人影響非常的巨大,所以紀念屈原的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當然,還有跟咱們的元宵節、月餅節對應的就是「粽子節」了,端午節最著名的食品就是粽子,所以也叫粽子節,還有「解粽節」也是跟粽子節有關,比一比誰的粽葉最長。  

還有「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還有「龍日」,據說祭祀龍。還有「地蠟節」, 是道教祭祀祖先、請求贖罪和集會建齋的重要日子。

端午節有這麼多的名字,通過這些名字主要體現一個問題,它強調的是夏天的節,是一個極富夏天特點的節。那麼大家知道四季中的夏天有什麼特點呢?春天播種,夏天成長,所以咱們中秋節的時候講收穫,夏天是一個成長的階段,大家知道這時東西長的非常快。

現在大家已經吃到桑葚、櫻桃,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麥子很快成熟,馬上杏等水果成熟的越來越多了。夏天有一個好處,炎熱、多雨。我們講到清明節的時候,說到為什麼「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播種、植樹,就是它的雨量小,溫度也適度。但如果植物要快速成長,就需要更大的雨量和需要更高的溫度,所以夏天溫度高了,這個雨水量也大了,就適合萬物的生長。所以實際上夏天是一個生長的時期,春種秋收,中間的夏長非常重要,夏天是一個成長的季節。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數一數端午節的名字吧: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五月節、午日節、午日、午節、龍日、夏節、天中節、送時節、菖節、蒲節、菖蒲節、浴蘭節、衛生節、屈原日、龍舟節、粽子節、解棕節、詩人節、女兒節、小兒節、地臘節、五蛋節、燈節、射柳節等等。

端午節的名字真多啊,不愧是名字最多的中華傳統節日!

第三集、端午節的節令美食——粽子

因為夏天要成長,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有一個特點,那些好的東西長,那些不好的東西也長。不好的東西是什麼?毒的東西、惡的東西,所以五月被稱為惡月。五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所以過去被稱為惡月或者毒月。我們知道萬物生長很快,但是這些不好的東西,蚊子、蒼蠅、毒蛇也長得很快,包括瘟疫,因為氣溫增高了,這些瘟疫容易大面積流行。

大家知道「瘟疫」是什麼意思嗎?「瘟」字,有一個「溫」的音,這個病是熱病,瘟就是比較偏於熱的病,溫度高能促使疾病傳播的非常快,所以叫瘟病。疫病是指流行病或者每個人都能得的病,所以我們經常說瘟疫。現在大家知道手足口又開始傳播了,二零零三年有薩斯病,其實這個在古代來說都是一種瘟疫,就是大面積流行的疾病。在端午這個時期,夏天這個時期,疾病容易流行,所以很多的風俗就跟這個有關係,就跟它夏天的特點有關係,跟它的惡月和毒月有關係。

首先端午節跟粽子聯繫起來,也是「粽子節」,我們簡單說一下粽子節。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四角的粽子,我們北方的粽子跟南方的粽子不太一樣,南方最多的就是江米和小棗了。大家吃過黃米的粽子嗎?我小時候姥姥都給我們送黃米粽子,她用黃米自己包的,我覺得江米粽子更細膩、好吃,那個黃米粽子涼了很硬。但是因為黃米是金黃的顏色,裡面擱上小棗以後,人家叫黃金裹瑪瑙,非常的好聽、吉祥,也挺好吃的。南方從米來說,主要是江米粽子。因為北方有黃米,所以他們包黃米粽子非常好看,黃米小棗的粽子,也可以是放果脯、豆沙、棗泥或五仁等不同的餡兒的粽子。

那麼南方的粽子呢,外型上有許多種,咱們大家吃的四個角的比較多。南方有一種粽子,大的像枕頭似的。蘇州的粽子也是四角的,但是它比較細長。從餡料上說,廣東有蛋黃或雙黃粽子,雞蛋黃或鴨蛋黃;南方還有肉粽子,咱們北方比較少吃;還有紅豆、綠豆做餡兒等不同的粽子。

粽子非常好吃,現在大家吃的還有五穀雜糧的粽子,因為現在糖尿病人比較多了,這個粽子尤其要加上肉,熱量是比較高的,所以建議不要多吃。端午節吃的應節美食是粽子,所以叫粽子節,我們就簡單地說了一下。

說起端午節的由來,不得不說起中華民族一位聖賢,至善至美的偉大詩人屈原。

濁世淨蓮——戰國屈原贊

憂國憂民福萬年,陽剛正大濁世蓮。
特立獨行何所懼?純善純美著華篇。

 第四集、橫則帝秦 縱則楚王

端午節的由來,大家都知道跟紀念屈原有關係。端午節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比如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當然最著名的就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楚國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可以說地盤是最大的,但是地位不是很高。大家知道西周時期天子也就是王之下,把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有爵位者皆為諸侯,地位在士大夫之上,屬於貴族,都有各自相應的封地,都可以稱國,只是大小不一,比如楚國的國君當時只是個子爵。

按說楚國國君的封地只有五十裡這麼大,但是由於南方經濟發展比較快,地盤就越來越大,實際後來楚國變得非常強大,到戰國中後期,有一個詞叫「橫則帝秦,縱則楚王。」大家也聽過蘇秦和張儀,合縱聯橫。合縱就是中國這個地圖豎著看,戰國七雄豎著來聯合,那就是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等和楚國聯起來對付西邊的秦國,叫合縱,這個聯盟最大的楚國,就會稱「王」天下。「橫則帝秦」,如果強大的秦國與韓趙魏齊等國聯合起來對付南邊的楚國,就是橫著連,秦國就會統一中國,就是「帝秦」。

咱們先說戰國後期各國混戰,民不聊生,結束混亂天下一統,已是歷史的必然。中華文明,從人文始祖黃帝統一天下,到堯舜禹五帝文明教化,再到夏商西周一千多年的統一,「帝」、「王」就是天子,得到所有諸侯的尊敬與擁戴,百姓的生活安定美好。西周末期開始到後來的春秋戰國四百多年,禮崩樂壞,周天子沒了權威,大國武力兼併小國,戰亂不斷,愈演愈烈。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修關設卡,既可以防禦外侵,還可以增加關稅。這對國有利,對天下人是不利,諸侯國各自為政,分割自守,還包括文字、錢幣、度量衡等各有一套,互相之間理解、換算很不方便。還有思想上百家爭鳴,看著熱鬧,各執一詞,真理正道與惑亂人心的歪理邪說,魚龍混雜,致使人心不古,社會混亂。說起來很多的問題擺在了面前,就是中華大地需要歸正統一。

從後來的歷史看,秦始皇順應天命,橫掃六合迅速統一天下,創立郡縣製取代分封制,統一度量衡,拆毀關卡,修築馳道,利益天下人員、貨物流通。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為後世二千年大一統中華文明建立了穩定的根基,即使後世有時長時間分裂割據,最終也會歸於統一。秦始皇心胸博大,志向廣遠,對中華民族居功至偉,被稱為千古一帝。

那麼從當時楚國角度來說,六個國家一起聯縱抗秦,楚國也有機會統一天下,從歸夏商西周王道的美好。屈原可能這麼想,楚懷王可能也這麼想,但能不能成可不取決於屈原,而是得看楚懷王有多高的志向、多廣的胸懷和多大的德行了。

第五集、合縱長楚懷王背信棄義

春秋敗壞的標誌有兩個,就是秦國祭天和楚國稱王,這兩件大事的出現標誌周天子威儀不再,禮崩樂壞。古代叫僭越,做了自己低級別不該做的事,現在就是分裂國家,國家就混亂了。原來夏商西周三朝,只有天子叫王,後來楚國因為地位非常低,就是爵位很低,他自己覺得土地多、財物豐,低等的爵位配不上自己的實力,就自己叫自己楚「王」了,他是第一個稱王的。秦國比他早,是第一個祭天的諸侯國,過去天子才能祭天,諸侯是不允許祭天的。

說「縱則楚王」,楚王叫楚王本身就是僭(jiàn)越,當然他希望統一天下,那就是真正的天子了,名符其實。如果這樣,就是走回分封制,最後的結果還會轉回來,又是春秋爭霸,混亂戰國。「橫則帝秦」,其實就是歷史看到的結果,秦始皇雄才大略,開創了綿延二千年的中央集權的新政體。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還有兩位,就是天可汗唐太宗和清聖祖康熙皇帝,而第一位就是真正統一天下、福澤萬世的秦始皇。

為了守住自己的諸侯國,抗拒強大的秦國,燕、齊、韓、趙和魏六國聯合併推舉楚懷王為合縱長。此時的楚懷王,肯定也是志得意滿、雄心勃勃的,希望借這個好機會統一天下,成為真正的王。這時候他就啟用了屈原,屈原這時候是左徒,一個很高的官。因為屈原德非常高,還博聞強志,就是他的才華也非常的高,他既有美政的理想,又有美政的智慧、辦法,他完全可以把國家治理好。所以楚懷王開始重用屈原,以實現他合縱統一各國的願望。

但是這個楚懷王確實不是明君,德不配位,是個小人,戰國時期的國君小人很多,比春秋時期那些國君道德水平可低多了。小人什麼特點呢?有利益就高興,孔子說的清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個楚懷王,是個見利忘義的人,這樣就出現了張儀出使楚國誘惑他。當時的齊國是大國,就是現在的山東。楚國是現在的湖南、湖北、安徽,現在江浙這些都是楚國,南方基本上都是楚國的,齊楚結盟是同盟國。張儀用一張嘴到那兒遊說,對楚懷王說,秦楚兩國和好吧,如果楚齊解除聯盟,秦國可以給楚國六百裡土地。就是這六百裡的地,使楚懷王背信棄義,跟齊國解了約,跟秦國聯合了。這不就是不講信用嗎?違背誓約,跟敵人聯合了。

等到真派人去要地的時候,張儀說:「是六百裡嗎?我哪能許給您這麼多,我說的就是六裡,我就有六裡的封地,我說給你六裡。」六百裡成了六裡,給楚懷王氣的夠嗆,又撕毀和約。這時候跟秦國再撕毀和約,秦國不就找到打他的理由了嗎?再一個,他跟秦國撕毀了和約,他想再跟齊國聯合,齊王怎麼會那麼傻,還相信為了一點私利就違背誓約、不講信用的楚懷王嗎?

第六集、親小人遠賢臣的楚懷王客死他鄉

齊國是大國,就是現在的山東,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諸侯的強國。那麼楚懷王無故和自己解約,和秦國示好,齊國能不氣憤嗎,還能跟楚國像哥倆那麼好嗎?這種小人反覆無常,沒有信譽,就不可能再有像原來那樣信任的合縱聯盟了。張儀用這樣的離間之計就破壞了這個合縱,使楚懷王失信於天下了,跟秦國打,也打不過人家,到那兒去被扣在了秦國,客死他鄉。楚懷王由於沒有接近有德的君子,沒有用賢臣屈原,真是《弟子規》中講的「不親仁,無限害」,當了個反面例子。

如果楚懷王堅定、堅持任用屈原的話,其實他可以稱王天下,但是由於親小人,遠賢臣,受利益的誘惑,六百裡地沒得到,六裡地也沒得到,甚至於客死他鄉,最後楚國也亡了。什麼是昏君,什麼是明君?君王明白,道德高尚,百姓之福,國家、天下之福,君王也就真正有福。對楚懷王個人來說是客死他鄉,大家想想得有多少老百姓倒霉。屈原偉大是有這麼一個大背景,他是濁世清蓮,他是暗夜中的朗月,他是先憂後樂的聖哲先知,這樣一說大家就能理解了屈原的偉大吧,因此中華民族才用一個節日來紀念他。

屈原認為自己有機會使楚國強大,使楚國統一天下,但是由於楚懷王和後繼的楚頃襄王都是小人,屈原先後兩次被流放。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就寫了《離騷》,希望用他的心喚醒楚懷王,楚懷王看了《離騷》可能有點後悔,還真又重新啟用了屈原。可他確實不是明君,還是相信小人的話,後來屈原又被第二次流放。因為屈原的正直忠誠,因為他仁愛無私,他就要影響那些現有的貴族當權者的利益,當然他就被小人進讒言,就給流放了。是因為他富國強民的這種理想,其實他做得正、做得好,而受到小人誣陷。當然在《離騷》這篇長詩裡面,都在說這樣的內容。我這樣說了以後,希望大家再讀《離騷》就能有更好的理解。

屈原兩次被流放,在第一次流放的過程中他寫了《離騷》,為什麼叫《離騷》呢?用西漢太史公司馬遷的話叫「離憂」,離是別離,就是離別時的憂愁、憂慮。還有人說發牢騷,其實我們看到的屈原不是發牢騷,屈原那樣一個聖賢,他是憂國憂民的,他不是發牢騷,他談的是對整個國家的理想。他用他的心在呼喚,其實他的心在流血,如果按照現實那樣發展下去,楚國一定會亡國,楚國的老百姓,包括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遭殃。

屈原的胸懷其實不光是楚國,人家說他愛國,其實真正的聖賢都是心懷天下。屈原和當時的許多人一樣,認為秦國嚴刑厲法,統治嚴苛,所以不希望天下由秦國來統一治理。其實他不光是愛國,他是關愛天下百姓的。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