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真實意義

月明


【正見網2025年04月28日】

我們喜歡把書法當作一種藝術。當然書法確實有藝術的一面,但更是反映人的狀態的一個方式。自己什麼樣就會寫出什麼樣的書法。

五代時期的帝王李煜曾說:善書法的人,各得王羲之的一部分技巧和風格。虞世南得其秀美和諧而失其卓異豪邁;歐陽詢得其力度而失其溫潤清秀;褚遂良得其意趣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麗而失於窘迫拘束;顏真卿得其筋力而失於粗野魯莽;柳公權得其骨力而失於蠻橫不馴;徐浩得其豐美而失於俗氣;李邕得其氣韻而失於變化不足;張旭得其要領而失於狂亂;王獻之幾乎得到了王羲之真傳,但是失於筆勢驚急,沒有含蓄從容的姿態。這都是歷代珍視的經驗,足以卓絕千古。丙辰暮春之初,在清輝殿的西閣因觀賞王右軍《蘭亭集序》,為張泊論之。

為甚麼人們不能繼承王羲之所有的能力呢?並不是書法本身的原因。王羲之的生活環境優越,不被名利所侵擾,寫出來的書法就是他的這種狀態的表現。得其真傳的王獻之也有瑕疵。都是自己的狀態決定的。後人或為名、或為利、或有點偏激,所以書法也就成了自己的那種狀態的表現。

大法師父在經文《美術創作研究會講法》中告訴我們「現在叫書法,過去就是寫字。到了近代以後,人也不用毛筆寫字了,就要把它當作一種藝術了。其實,它也確實有它藝術的內涵在裡面。那麼它既然已被當作藝術的一種了,美展中就把它當作美術作品的一種吧。」

書法就是一種記錄事件的手段。有藝術的一面。其實我們看古人的書法,很多都是不錯的,並不是大家有多少藝術細胞,而是他們的日常。每天就要學習的一種技藝而已。

因此我們或許更應該注重書法筆畫的內涵,而不是藝術的一面。但我們確實可以通過書法看到一個人的內心。最早的書法往往是非常簡單的,反而看起來更加的質樸。而今天的人寫的書法卻過於華麗,而失去了它的真實內涵,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原文:
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此歷代寶之為訓,所以敻高千古。柔兆執徐暮春之初,清輝西閣因觀《修禊敘》,為張洎評此。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