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監督官匆匆離去?

古語


【正見網2025年05月05日】

從古到今,都會有對官員監督的人,微服私訪勘察官員的德行。當然裡面也有作威作福的、也有中飽私囊的。南北朝時期的范曄記錄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魯恭擔任中牟縣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罰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聽說這件事,懷疑它不是真的,暗地裡(私下)派人到中牟縣去視察。那人與魯恭走在田間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樹下。有一隻野雞經過,在他們旁邊停下,旁邊有一個小孩。那個人說:「你為甚麼不把它抓住?」那個小孩說野雞還是幼雞,不能抓。那人很驚訝,對魯恭辭別說:「我此次前來,是要檢查你的政績的。蝗蟲不犯縣境,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個現象;愛護鳥獸,這是第二個現象;小孩也懷有仁愛之心,這是第三個現象。我久留只會打擾賢者。我將快速返回,把情況報告袁安。」前來監察的人,被其所感化,感覺自己在這裡就是對魯恭的不信任和不禮貌。所以就速速的離開了。

法理的合理可以使人民安居樂業。但能夠讓人變得善良卻是很不容易的。人有仁愛之心,就會自覺的做好事,用不著太多的法律法規。或許只是簡單的一些條規就可以了。今天的法律是最複雜全面的,人們為甚麼還要去做壞事呢?人心不行了,什麼都是表面。人看不見的時候,還是要做壞事的。所以人心的教化和道德的提升,才是社會安定的根本。

原文:
魯恭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罰。袁安聞之,疑其不實,陰使人往視之。其人隨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旁,旁有兒童。其人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雛,不得捕。其人訝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績也。今蝗不犯境,此一異也;愛及鳥獸,此二異也;兒童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耳,吾將速反,以狀白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