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減稅救國 從管仲看古人稅收的智慧

劉如


【正見網2025年05月13日】

春秋時期,有一位千古名相——管仲。 他輔佐齊國的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民富國強。 連孔子都感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論語•憲問》)

意思是說,齊國宰相管仲輔佐桓公統一諸侯、穩定天下,連百姓到了後世都還能得到他的恩澤。

因為他不靠打仗、不靠徵稅,而是以安民富民為本讓國家富強,讓稅收自然充盈起來的。 遇到災年困頓時,反而減稅或免稅。

諸葛亮也倍加推崇:「忠而知,濟其民。」(《管子注》)是一位以救濟百姓為本心的有智慧的忠臣。

管仲是古代最懂經濟和財政的政治家。 他留下的著作《管子》,提出一整套實用又先進的治國策略,比如:災年免稅、鹽鐵官營、稅收藏於商品價格中...... 這些思想,直到今天都讓人讚嘆不已。

那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他的智慧,對我們現代人有何啟示呢?

下面就從三個真實的案例與諸葛亮的運用說起。

一、災年不收稅 救國救民

在《管子·小匡》裡有一段記載,說齊國有一年鬧了水災。 桓公很擔心國家的稅收會因此大減,問管仲該怎麼辦。

管仲說:「歲荒,則輕斂薄賦; 歲豐,則藏余於倉,備水旱之害。 無奪農時,無奪民力。」年成不好,就應減少賦稅; 年成好,就把多餘的存入國倉,以備災年之用。 不要耽誤農時,不要過度徵用民力。

言外之意:國君不能只想自己國庫沒錢了,要體恤和照顧百姓,關心百姓的疾苦,百姓剛剛遭災,你若強收稅,是雪上加霜,百姓活不下去,哪有錢繳稅啊; 你若寬免稅,讓他們先過得好,來年豐收時,他們自然感恩國家,不用催逼就自然交稅。

結果桓公聽了他的建議,當年決定不收稅。 第二年風調雨順,百姓主動獻糧納稅,國庫反而比往年還要充足。

用俗語說,這才是真正的「會管帳」,會理財。

看諸葛亮的運用

蜀漢建國初年,國力微弱、民間困苦,諸葛亮執政時並沒有急於徵收重稅,而是實行「薄賦簡徭」政策。

尤其在南征平定孟獲之後,他沒有秋後算帳,反而在南中大赦減稅、安撫百姓。

據《三國志》等歷史記載:「百姓皆安堵如故,願為上用。」——結果南中安定幾十年,再無戰亂,國家反而更穩。

兩位宰相都懂——施一時之寬,得百年之安的道理。

二、鹽鐵官營,稅藏於價,百姓不苦

在《管子·輕重》裡,管仲提出一條特別先進的做法:

「國家可以掌控鹽鐵這些生活必需品,設定價格,把稅『藏』在裡面,百姓買的時候雖出的錢多了點,但不會覺得自己被強收了稅。」

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寓稅於價。 這種方式,既保國家收入,避免商人趁機抬價,又不惹百姓埋怨。

看諸葛亮的運用

蜀地盛產鹽鐵,但運輸困難。 諸葛亮仿照管仲之法,設「鹽井、鐵官」,由國家掌控核心物資,用市場價格調節財政收入,而不是通過額外徵稅。

諸葛亮設「鹽井、鐵官」,不僅保證收入,還能用鹽鐵交換糧草、布匹,支持戰爭與百姓生活,其惠民之心自然流露。

他懂得與其逼人交稅,不如善用資源。 讓國家和百姓互相收益,而非以權力壓人榨取。

三、國富不在搶民財,而在養民力

管仲提倡「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治國思想。

所以他讓國家少干擾、多放手,讓百姓種田、經商自由發揮。 他認為,國家要像園丁養花一樣,不能拔苗助長,要讓百姓自己富起來。

果然幾年後,齊國百姓家家有餘糧、戶戶有積蓄,商賈雲集、糧價平穩,齊國一躍成了春秋第一強國。

看諸葛亮的運用

在蜀漢,「人少地多」,諸葛亮不靠盤剝,而是實行「屯田制」既安置流民,又增加耕地,百姓耕作得糧,國家也儲有軍糧。

後人贊他:「吏民安業,戶口滋殖,倉廩盈積。」

百姓富了,國家也就強了。

可見,真正的國富,是讓百姓先富。

四、今天的我們學到了什麼?

今天很多國家、城市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選擇的是非常不理性的做法——加稅。

比如提高消費稅等做法,結果導致老百姓不敢花錢,經濟反而更冷。

但古人管仲早已提醒我們:

「賦斂不時,則民不安其生。」(《管子》)

意思是說,不顧時機地徵稅,只會讓百姓活不下去。

而諸葛亮也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的古訓,認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

經濟冷的時候不是加稅,而是該寬稅、減稅、扶民生、養元氣。 百姓活得好,經濟自然回得來,國家也就有收入了。

結語:稅收管理,是治國的態度

管仲不是不要稅,而是懂得稅收是一種治國態度,是順勢而為、為民著想的智慧。

古人云:「藏富於民,國之大計。」

願今日的為政者,少一點「拔毛取暖」的急功近利,多一點「養根護樹」的長遠眼光。

民安則國富。 這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被兩位千古治國名相所證實的智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