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12日】
今日之人讀書,多以小說、散文等大篇幅文章為主,因此在談及讀書經驗時,清代文人的體會或許更值得借鑑。因為宋代以前,文章體例與我們今日所見大有不同,清人更接近現代讀書方式。
清代學者袁枚在《茶餘客話》中記載了袁文清關於讀書的反思:
「我年少時讀書有五大過失:
一是泛泛瀏覽而不加選擇,雖博覽群書,卻難得要義;
二是喜愛古人的言行,卻因意志退縮而不敢效法,其失在於懦弱無主見;
三是好摘錄舊事,但往往未完一篇便另起爐灶,結果勞而無功;
四是聽到他人長處,急於追隨效仿,卻常常落在其後,因而欲速而不達,好高騖遠;
五是喜學文章,卻缺乏學問積累作根基,此失尤為嚴重。」
袁枚所提之「讀書五失」,與我們今天常見的問題可謂異曲同工:讀書沒有重點,缺乏主見,不能持之以恆,容易盲目跟風,好高騖遠卻基礎薄弱。這些問題未必人人皆有,卻往往在我們身上顯露一二。
若細加體會,便會發現,這些不足不僅僅關乎讀書,更是人的弱點。它們往往與貪心、爭鬥心、虛榮心、急功近利等人心相連。正如大法師父在《轉法輪(卷二)》〈在大嶼山講法〉中所說:
「因為人要是通過技術達到了那麼高的境界,達到了那麼大的神通,那麼人帶著爭鬥心、貪心、色心、各種慾望、妒嫉心,各種執著心,名啊、利啊,什麼心都帶那兒去,天上可要大亂了。所以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由此可見,讀書真正的障礙,不在於書本,而在於人心。唯有放下執著,減少貪慾,清淨心境,智慧才能自然顯現。
古人自省「讀書五失」,實則已是修心的過程。袁枚在發現自身不足時,事實上已在提升心性,只是他自己未必意識得到。
因此,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修煉心性的途徑。能去除人心之雜染,方能真正體悟文字背後的智慧。
原文:
清袁文清嘗云:「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而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後,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