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介紹】秋分:陰陽均衡與收穫之節

史珂 編輯


【正見網2025年09月22日】

一、秋分晝夜等長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通常在公曆 9 月 22 日至 24 日之間,今年是在9月23日。古人以「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為說,秋分這一天,晝夜等長,陰陽各半,象徵著天地運行達到一個均衡的節點。《春秋繁露》有言:「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由此可見,秋分不僅是氣候的轉折點,更被視為宇宙陰陽平衡的體現。

二、秋分三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秋分不僅是晝夜平分的節氣,更是天地陰陽由盛轉斂的關鍵點。三候是將一個節氣分為三個時間段,每段約五天,用自然界的物候變化來標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載「秋分三候」生動地展現了自然節律:

一候:雷始收聲

秋分時節,雷聲漸息。夏季雷多,是因為陽氣盛、陰氣未全盛,陰陽相薄而有聲;到了秋分,陰氣漸盛,陽氣收斂,雷聲自然停止。象徵萬物從盛轉衰,天地趨於肅靜。

二候:蟄蟲坯戶

「坯戶」即封閉洞穴。此時天氣漸涼,蟄居的昆蟲開始用泥土封閉洞口,以備越冬。動物的活動規律與季節變化相應,進入蟄伏、休養階段。

三候:水始涸

指的是水澤漸枯,秋季雨水減少,土地乾燥,江河湖泊的水量也明顯下降。秋季肅殺之氣漸濃,天地之氣由盛轉斂。

三候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古人認為,人應與天地同節律:當自然之氣收斂時,人也要調攝身心,減少外耗,重視內養。秋分之後,養生之道在於「收神斂氣」,避免過度情緒波動,順應天地的肅靜與收斂。

因此,秋分的「三候」不僅是對自然物候的觀察記錄,更是一種啟示:天地運行有序,萬物皆循時而動;人若能體悟這一點,便能達到與天地的和諧。

三、養衰老,授几杖

秋分在農耕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此時大部分作物都成熟了,農諺有云:「秋分到,割晚稻。」農民要忙於收割與儲藏,確保冬季口糧與來年的種子。另一方面,秋分也標誌著氣候逐漸轉涼,農業進入「由收向藏」的階段。

《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仲秋時節萬物成熟,也象徵人生進入晚年,因此提醒人們要善待老人。說明在秋分時節,社會不僅關注農事,也強調禮俗與社會關懷。

四、秋分的祭祀與禮儀

秋分不僅是農時節點,更是禮儀與祭祀的重要時刻。

古代王朝的祭祀制度

《周禮》載:「以春分日,祭日於壇;以秋分日,祭月於壇。」在國家典禮方面,秋分是祭月的重要時機,象徵敬畏天地、順應天時。祭月禮最初在宮廷舉行,逐漸影響到民間,成為後世「中秋賞月」習俗的淵源之一。

秋社祭祀

秋分前後,各地舉行「秋社」,即「社日祭祀」。「社」指土地神,「社祭」原本是國家和地方共同的重要祭祀,祈求豐收與平安。秋社後逐漸民俗化,成為鄉裡之間聯絡感情、共享豐收的節日。

秋祭先農

在一些地區,秋分時節也有「秋祭先農」的傳統,以感謝農事之神的庇佑。這一禮儀既是對神的感恩,也是「報恩」觀念的體現。

送秋牛與秋耕預兆

明清以後,民間盛行「送秋牛」習俗。人們以泥塑彩繪的牛象徵農業,挨家分送,寓意農時交替、來年豐收。秋分不僅總結一年的收成,也預示下一季耕耘的開始。

五、文化寓意

秋分標誌晝夜均衡,體現了「陰陽平衡」。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提醒人們順應節律,調整作息。

秋分是豐收的季節,古人常藉此節氣表達對神的感恩,形成「報恩」的觀念。這與儒家所強調的「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一脈相通。

在傳統思想中,秋分不僅是自然節令,更是人心修養的提醒。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強調人要順應四時之運;佛家則視秋分的平衡為修心契機,提醒眾生減少躁欲,回歸清淨。

在養生層面,中醫認為秋分時節「燥氣當令」,宜滋陰潤肺,多食芝麻、梨、蜂蜜等養潤之品,以防秋燥傷身。同時,晝夜平分也提示人們要調和作息,保持情緒平穩。

在文化上,秋分時節往往天高氣爽,古人多以詩文寄情。如唐代杜甫《秋興八首》寫道:「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表現出秋分時節景象。

六、秋分詩意

自古以來,秋分不僅是農耕與禮儀的重要節令,也激發了文人詩人的思考與抒懷。他們往往借秋分時節的景象,寄託人生感悟。

唐·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清夜沉沉動離思,明月照我還相思。
秋分時節晝夜平,半在塵寰半在詩。

(詩人借秋分平衡晝夜,暗喻人世與心靈的交織,既是自然描寫,也是人生感悟。)

宋·范成大《秋分》

風清露冷秋期半,月白天明夜正分。
此夕一陰生一陽,四時消息莫欺人。

(直言秋分之時,陰陽交替,提醒人們順應自然節律,勿違逆天道。)

清·納蘭性德《浣溪沙》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
秋分時候客心灰,夜夜夢魂回。

(以秋分為背景,寄託羈旅與鄉愁,展現出文人筆下「秋分」獨特的哀婉氣息。)

七、結語

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承載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秋分不僅是農事的節點,更是文化的節令。它提醒人類們應四時之道,陰陽平衡。

秋分啟示我們,人在天地之間,應對神懷敬畏之心,懂得節制與感恩,方能獲得神的庇佑,得到真正的安寧與豐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