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09日】
在二十四節氣中,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通常出現在公曆的 9 月 7 日至 9 日之間。顧名思義,「白露」即白色的露水。古人以自然物象為節氣命名,所謂「陰氣漸重,露凝而白」,正是天地氣候由熱轉涼的真實寫照。
一、節氣起源
白露的概念源於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先秦時期,人們就已通過觀測日影、星辰和氣候變化來制定農業節律。至秦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已經完整記載了二十四節氣。到東漢《白虎通》提出「節氣以氣候物候為名」,白露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被正式確立。
古人認為,天地運行有序,人與自然應當順應時節。《禮記·月令》記載了白露時的天象和物候,用以指導百姓「農事有序,生活有節」。這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節氣不僅是天文現象的記錄,更是人類與天地相互依存、協調共生的智慧結晶。
二、歷史淵源
白露在傳統曆法中處於「秋令」核心階段,象徵著盛夏的徹底告別與深秋的逐漸臨近。古人將它與人生哲理相聯繫:春為生,夏為長,秋為收,冬為藏,而白露恰是「收」的開端。
歷代文人多借「白露」抒情:
《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白露成為遊子追尋理想、表達思念的重要意象;
晉代張華《詩》:「秋風起白露,草木俱已凋。」以白露烘托肅殺之氣;
唐宋詩人則更多寄託人生感慨與秋意清美。
白露由此成為自然現象與文化情感的結合點,凝結了古代人對歲月無常與人生哲思的體悟。
三、候應自然
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
初候:鴻雁來 ——北方大雁開始南遷;
二候:玄鳥歸 ——燕子回歸南方;
三候:群鳥養羞 ——百鳥忙於貯存過冬食物。
這「三候」不僅是自然現象的寫照,也是古代農時歷的觀察記錄,幫助人們安排農事與生活。
四、民俗與養生
白露時節,民俗與養生相互交織:
飲食習俗:江南有「白露必飲白露茶」,謂取清晨初露沾染的茶葉,象徵純淨吉祥;福建、廣東一帶流行「白露食龍眼」,以滋補身體。
衣物起居:此時晝夜溫差加大,民間俗語有「白露勿露身」,提醒人們增添衣物,預防風寒。
節令信仰:一些地區祭祀土地神或舉行秋收祭,以祈求來年豐收。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白露之後,燥氣當令,古人強調「潤燥養肺」,飲食宜清潤。梨、百合、蜂蜜成為常見食材。此舉體現了 順應天時、調和身心的養生理念。
五、白露與「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而白露節氣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
天地之氣運行不息,白露時陰氣漸盛、陽氣漸退,候鳥南飛、草木漸衰,這是萬物遵循自然規律的表現。
農人因時而作,收割與播種皆須把握時機,順應自然的節律,正是「天人相應」的實踐。
人隨時節而調飲食起居,以潤肺養陰、護養正氣,體現出「與天地同養」的智慧。
白露提醒人們收斂繁華、返歸平和,順應自然節奏,以靜養心,這與儒家的「順時而安」、道家的「與道合真」不謀而合。
白露之美,在於它不僅是自然時序的節點,更是人生哲理的啟迪。它告訴人們:天地有序,人亦當守其分度;順應四時,方能與自然同調。
六、結語
白露,既是秋天的節令,也是人心靈的節拍。它凝結了農事的緊迫、文人的詩情、養生的智慧與哲學的思考。晶瑩的露珠,提醒人們在四時流轉間,學會收斂與沉澱。順應自然,安頓身心,方能在白露的清涼裡,找到屬於人間的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