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處事原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欣欣


【正見網2025年09月20日】

古人的處事方式是非常有意思的,在不同的環境下,會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但都是以善為先、以修己慈悲眾生為念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隨其自然,不強求。

孟子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晉朝的陶淵明沒有才嗎?肯定是有的,只是不受重用而已。但陶淵明並沒有氣餒,而是「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既然無法展示抱負,那就去修身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出自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選擇並非是自暴自棄,而是在修身。有時候就是這樣,能力再強,得不到重用,強求就是執著。

最典型的歷史人物當屬諸葛亮。未出山時,過的生活與陶淵明的非常相似,瀟洒飄逸。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出自羅貫中的《大夢誰先覺》)

雖然是羅貫中的詩詞,卻是諸葛亮當時情形的寫照。這是諸葛亮未出山時的狀態,與世無爭,隱居山林。

當諸葛亮出山後的所為,則是上對劉備「鞠躬盡瘁」、下對黎民「死而後已」。特別是諸葛亮在蜀國的所為,忠心耿耿的為劉備打天下、一心為民的操勞一生。

諸葛亮一生未改初心,隱世則修身,出世則為民。隨其自然,又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

很多時候,人就是很難如願的。你想著做什麼,環境不允許也是做不成的。但任何時候,都能夠做到修身,為民,以慈悲善念來對待這個世界,才是不枉此生的。

 

添加新評論